【古文解惑】言不信者行不果 知行合一存真誠
【作者按】人生在世,總會遇上不易解決的難題、不想面對的處境、不能逃避的現實,需要我們以正面的態度與價值觀來勇敢面對。為了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協助他們面對成長不同階段的難題與挑戰,教育局近年融合各學習領域或學科課程的學與教成果,積極推行價值觀教育。
筆者認為,「價值觀教育」乃中國傳統文化中之道德根本,亦是生命教育之關鍵。通過價值觀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克己復禮、行己有恥、將心比己、推己及人等道德意識,建立正面的人生態度,理解、尊重與欣賞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進而確立積極的價值觀、道德觀、生命觀,以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關愛他人和世界。
在新學年的專欄中,筆者將選錄不同古文篇章,闡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不同價值觀。
現行價值觀教育有「誠信」一項。一般理解,「誠」是待人真誠、不撒謊,「信」則指守信用、一諾千金等,似乎都強調日常對外的態度表現。然而,君子做事講求「知行合一」,我們固然需要對人有「誠信」,但更需要真誠面對自己的本心。《墨子·修身》曰:
志不彊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偏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脩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
譯文:
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不會通達;說話不守信的,行動不會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肯分予他人的,不值得交往為友;守道不堅定,觀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與他交遊。根本不牢的,枝節必見危。自恃雄壯而不修養品德的,最後必墮落。源頭混濁的水流不會清澈,行為失信的人名聲必受損害。聲譽不會憑空產生和自己增長,成就了功業,名譽才會建立。名譽不可虛假,必須反求諸己。侃侃而談但行動遲緩的,即使再多辯解,也無人聽信。出力雖多但誇耀功勞的,即使再多辛勞,也無利可圖。聰明人心中明辨而寡言,努力做事而不誇耀功勞,所以名譽揚於天下。不重辯說而究心智慧,不重文采而究心明理。所以既無智慧明理,而且自身懈惰,就與成功背道而馳了。善性不自本心而發就不能保留,義行不靠自身審辨就無法確立。名望不因苟簡而成,聲譽不因巧詐而立,君子都是知行合一的。只顧圖利,忽視立名,這樣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還不曾有過。
註釋:
1.彊:「強」的本字。《說文》曰:「彊,弓有力也。从弓,畺聲。」
2.達:通達明理。《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3.篤:堅定。《爾雅·釋詁》:「篤,固也。」
4.偏:偏頗,不全面。
5.辯:同「辨」,考察。
6.幾:危殆。《說文》:「幾,微也,殆也。」
7.秏:通作「耗」,損耗。《廣韻》:「秏,減也。俗作耗。」
8.務言:專注言說,光說不做。《廣韻》:「務,事務也,專力也。」
9.伐:自矜、驕傲。《老子》:「不自伐,故有功。」
10.圖:謀利,引申指得利。《左傳》:「勞之不圖,報於何有。」
11.彼:通作「匪」,不。《玉篇·匚部》:「匪,彼也。」
12.情:《墨子閒詁》:「當為『惰』,形近而誤。上云『雄而不脩者,其後必惰。』」
13.戴:同「載」,承載。
由此可見,「誠信」並不只看對外表現,能認認真真地從本心開始改變,從事情根本處着手,注重自己的行為,也要照顧內在的本心,做一個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人,才是真正負責任的「誠信」表現。除誠信外,其他價值觀亦然,同樣是內在道德修養與外在行為準則的統一,務須知行合一。至於其具體意義如何,篇幅有限,留待下回再續。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