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深圳本土戲劇新芽正在破土
在中國,民營劇團的發展經歷了30多個年頭,2000年到2013年,在文化管理部門的相關政策支持下,民營劇團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2014年以後,隨着國家藝術基金等政府資金大量投入國營藝術院團、製作成本和劇場租金提高等因素,民營劇團的發展舉步維艱。
「做這個一定是因為熱愛」
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的姚怡,是龍馬社的指路人、董事長,也是龍馬社在最困難、負債纍纍時期的投資人。但經營龍馬社,與姚怡在其他領域的投資不同,她直言自己從未想過太高的經濟回報,更不會給新入行的演員們畫餅,因為「這行業達不到資本的要求,做這個事情一定是因為熱愛」。
熱愛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是71歲的張國立站在排練場,對文本逐字推敲,連演員轉身的弧度都要反覆打磨;是73歲的鄒靜之筆耕不輟,日夜思索要如何寫出年輕人喜歡的舞台劇;是姚怡每周一雷打不動登上最早班機,從香港飛往北京,落地後踩着高跟鞋跑遍北京大小劇場洽談合作。
「必須代表深圳把戲演好」
曾經,生存是擺在鄒靜之這些編劇面前最困難的事情。姚怡加入以後,解決了票房營收和市場運營,找演出劇場又成了鄒靜之的一塊心病,他曾用「孤魂野鬼似地到處磕頭求人借地方」形容龍馬社的處境。直到深圳坪山區給他們提供了場地,龍馬社不僅擁有了自己的劇場,還有機會去實現「馬巒山戲聚城邦」這樣的願景,為其他文化人士提供庇護。
2023年,落戶深圳後,龍馬社出品的首部話劇《肖申克的救贖》計劃在深圳創排。彼時的製作團隊、導演、演員全來自北京,姚怡看着預算表一度感到惆悵,「這個成本比起在北京,起碼得多50萬。」對一個民營劇團來說,這是筆超大支出。但咬了咬牙,她還是決定放在深圳,「我們用的演員都是外國人,但說的又都是中文,這種創新特別適合深圳這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
2024年,深圳版《我愛桃花》到北京演出,出發前張國立給演員們做動員。他說:「我們現在是深圳的軍團,我們是赴京演出,必須代表深圳把戲演好。」雖然只是玩笑話,但也透露着一股子驕傲,「我們正在為深圳的文化做一些事情。」
2025年,荒誕話劇《小小世界的不速之客》在長守小劇場上演,5名年輕演員全部來自深圳。從不會演戲,到能上台演出,到收穫觀眾的陣陣掌聲……姚怡滿意地翻閱着社交平台上的點評長文,生怕錯過哪個反饋。
龍馬社·長守戲劇谷的願景是:在坪山種下一顆戲劇的種子,讓坪山「有戲」。而現在,這棵屬於深圳本土戲劇的新芽正在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