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播下「戲種」 古村解鎖看戲新體驗

●《我愛桃花》在龍馬社·長守戲劇谷演出,來看戲的觀眾人山人海。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我愛桃花》在龍馬社·長守戲劇谷演出,來看戲的觀眾人山人海。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龍馬社董事長姚怡
●龍馬社董事長姚怡


  龍馬社·長守戲劇谷:古建築直接轉化戲劇空間 更早擁抱深圳文化市場

  在深圳坪山區馬巒山腹地,有一座擁有300餘年歷史的客家古村——長守村。它靜臥於赤坳水庫之畔,被青山環抱成一方隱世桃源。當村民遷徙的腳步帶走了炊煙,徒留斷壁殘垣訴說着滄桑,當地政府決定以「修舊如舊」的匠心守護着這片文化根脈,靜候時光孕育新生。直到2023年,一個作家劇團與古村的邂逅在此啟幕:坪山區與龍馬社簽訂合作,聯手著名導演張國立,決定將長守村老圍屋活化利用,打造成集戲劇創作、藝術展演、文化交流於一體的沉浸式戲劇谷。

  2024年8月7日,龍馬社·長守戲劇谷正式開張。一年間,有全國各地戲劇愛好者打「飛的」過來觀劇;有作家編劇選擇在此長駐,於百年樑柱間孕育新作;更有從未踏足劇院的周邊村民,在張國立的號召下,怯生生又樂呵呵地推開了戲劇藝術的大門……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薇、胡永愛、實習記者周瑜 深圳報道

  龍馬社在北京文化圈裏名頭不小,它是一個創立於2008年的作家劇社,由著名編劇鄒靜之、劉恒、萬方共同發起,張國立擔任藝術總監。鄒靜之創作過電影《一代宗師》《歸來》,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劉恒是電影《秋菊打官司》《金陵十三釵》的編劇,電視劇《少年天子》也是他的作品;曹禺之女萬方則創作過電視劇《空鏡子》、電影《日出》等。

  生存空間受限 離京落地深圳

  創立初期,龍馬社的話劇《操場》《花事如期》等都頗受關注。但作為依靠市場的民營劇團,龍馬社的經營一直舉步維艱。直到2017年,「鐵三角」張國立、王剛和張鐵林主演的《斷金》大火,龍馬社才開始轉虧為盈。然而劇作再好,劇團在北京沒有自己的劇場,演出和排練始終受到限制。「我們也想在北京擁有自己的劇場。」龍馬社董事長姚怡說,自己跑遍了北京,不是租金太貴,就是位置太偏。生存空間受限,「我們亟需尋找更適合發展的土壤。」

  在成為龍馬社董事長之前,姚怡一直居住在深圳和香港,她喜歡深圳的年輕和活力。別人說深圳是文化的沙漠,她卻認為這裏會是未來中國南方的文化中心,「你種下一顆戲劇的種子,它就能生根發芽,形成你想要的氛圍。」2022年,借着在坪山大劇院上演《斷金》的機會,姚怡帶着張國立走了一圈深圳,僅坪山區就看了好幾個村莊。「像長守村,當時政府已修繕了快3年,框架很完善了,只是不知道怎麼用。」

  回到北京以後,他們逐一進行商討。選擇繁華的區域,小劇場的售票壓力肯定低,但高樓大廈能給到的文化創意靈感有限。選擇距市區較遠的坪山區,困難肉眼可見,但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說,有歷史文脈的環境是千金難換的,「為什麼大家願意從全國各地去烏鎮藝術節,去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其實就是想去找有同樣追求的一群人,那我們能不能把坪山區也打造成這樣的地方?讓它每周末都有戲劇節?」

  對於做內容的人來說,姚怡覺得將戲劇節常態化並非一個夢。龍馬社有這樣的能力和資源,坪山區能給到這樣的空間和支持——只是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僅考慮了數月,龍馬社就決定從北京遷出,落地深圳坪山區。「業內覺得我們在做冒險的事情,其實不是,我們只是更早擁抱市場。」姚怡笑着說。

  長守祖宅首秀 村民不願散場

  一年的時間,龍馬社·長守戲劇谷做了什麼?張國立把長守戲劇谷的第一場戲獻給了當地村民,村民走進煥新後的祖宅看戲,欣喜,驚嘆,直至演出結束還不願離去。張國立說:「這是我的演員生涯裏從未做過的事情!也是長守戲劇谷的高光時刻!」

  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主創鄧婕、歐陽奮強、高宏亮、侯長榮、吳曉東等人一起聚在了長守小劇場圍讀、對談。當鄧婕看到劇場台後的底幕緩緩升起的竟是廢墟廣場,這種模糊了真實和虛擬界限的瞬間,讓她靈機一動提出了創作87《紅樓夢》演員版《我愛桃花》。於是,在張國立的執導之下,原本只有3個演員的《我愛桃花》,變成了10名「紅樓演員」在舞台上輪番登台。「紅樓演員」同台,但不飾演「紅樓夢中人」,這種在地性的創意,讓原本沒打算巡演的話劇今年亮相北京,明年計劃登陸上海。

  此外,傳統皮影戲、木偶戲、川劇變臉等國粹接連亮相長守戲劇谷的非遺戲劇工作坊,當孩子們好奇的小眼神在那些靈動鮮活的皮影角色、栩栩如生的木偶身姿、神秘莫測的變臉瞬間流轉探尋時,傳承便有了最鮮活、最溫暖、最堅實的力量。

  下步培育在地演員導演等

  「北京、上海很多圈內人來我們這參觀後,都說想來深圳發展。也有合作的舞台劇導演已經在深圳落地個人工作室。」姚怡說,當一個地方的演藝市場開始繁華,下一步就是培育在地的演員、導演、製作團隊,而龍馬社目前也正朝着這個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