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香港開畫單日票房跑出 唐季禮觀影有感:以平凡視角呈深沉力量

●《南京照相館》透過小人物守護影像證據的義舉,強調個體與民族記憶的連結。
●《南京照相館》透過小人物守護影像證據的義舉,強調個體與民族記憶的連結。

●高葉在戲中飾演名不見經傳的龍套演員。
●高葉在戲中飾演名不見經傳的龍套演員。

●王晶認為年輕觀眾看了《南京照相館》感觸會比較深。 資料圖片
●王晶認為年輕觀眾看了《南京照相館》感觸會比較深。 資料圖片

●嚴浩觀看《南京照相館》後受訪時心情激憤。
●嚴浩觀看《南京照相館》後受訪時心情激憤。

●唐季禮表示看完《南京照相館》,心裏久久難以平靜。  受訪者供圖
●唐季禮表示看完《南京照相館》,心裏久久難以平靜。 受訪者供圖

●昨晚在金鐘一戲院上映的《南京照相館》上座率達八成。
●昨晚在金鐘一戲院上映的《南京照相館》上座率達八成。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莎莉、焯羚)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一群平民在戰亂中躲進照相館避難,並冒險揭露日軍暴行的電影《南京照相館》昨日在港公映,截至昨晚7時,《南京照相館》香港開畫日票房暫收242,152港元,拋離同為昨日開畫的日本片《8號出口》及港產片《阿龍》。香港著名導演唐季禮和嚴浩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均稱深受《南京照相館》觸動,前者讚賞電影以平實視角展現歷史重量與民族精神,認為其敘事本土、情感普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典範;後者則激憤於日軍侵華暴行,呼籲年輕人勿忘歷史!

  名導唐季禮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表示:「看完《南京照相館》,心裏久久難以平靜。作為導演,我見過很多大場面的電影,也拍過不少動作、戰爭題材的作品,但這部電影給我的觸動卻是格外深沉。它沒有鋪張的戰爭場面,沒有誇張的煽情,而是通過一間小小的照相館,把那個慘痛的年代完整地投射在我們眼前。我常常思考電影的力量:它能否讓觀眾在兩個小時裏,不僅看到一個故事,還能感受到一段歷史的重量、一個民族的精神?這部影片給了我一個非常堅定的答案——可以。

  「讓我特別感動的是影片的視角。它並不是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去宏大敘事,沒有大聲疾呼的煽情,也沒有過度戲劇化的表演,而是用平實、克制的筆觸,表現出一種深沉的力量。這種力量正來自普通人:照相館裏的人,他們只是想活下去,但在一次次掙扎中,他們明白了什麼叫尊嚴、什麼叫見證、什麼叫把真相留給後人。這種『從小見大』的敘事方式非常有力量,也讓我想起電影創作的本質:我們最終要觸碰的是人心。

  「電影裏每一張照片都像是時代留下的證據,它們沒有聲音,卻比任何吶喊都更震撼。作為觀眾,我感受到一種無法迴避的痛;作為導演,我更感受到一種責任:要通過電影,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讓年輕一代懂得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

  唐季禮王晶讚普世情感引共鳴

  唐季禮在荷里活工作多年,也常常在中西電影的交流裏思考一個問題:世界需要怎樣的中國故事?「我認為,《南京照相館》就是一個答案。它的敘事是本土的,它的情感是普世的。人類對愛、對親情、對家園的守護是共通的,因此這樣的作品,不僅能打動中國觀眾,也一定能觸動世界觀眾。電影的價值,不只是娛樂大眾,更是讓我們去記住、去反思、去傳承。走出影院,我想起了那句常說的話:『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南京照相館》讓我們在光影之間,重新記起那些不應被遺忘的歲月。作為一個中國導演,我感到由衷的敬佩與感動。它再次提醒我們: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不是口號,而是一種使命。願未來有更多這樣的作品,讓世界通過鏡頭,看見真實、厚重、充滿溫度的中國。」

  導演王晶也認為《南京照相館》整部電影看下去好舒服,很有共鳴;題材聰明,而且電影的處理方法也比較含蓄,年輕觀眾看了感觸會比較深,可能會受影響,那是有它聰明的地方。

  導演章國明看完《南京照相館》後,覺得這部戲具還原歷史的使命,讓日本年輕一代能夠間接了解上一代在歷史中所犯下的罪行,也讓中國的新一代深刻認識到,當國家不夠強盛,就容易遭受外來侵略與屈辱。

  嚴浩籌拍香港抗日電影

  導演嚴浩觀看《南京照相館》後接受記者的電話訪問時仍心情激憤,他怒斥當年日軍侵華做出的殘暴行為令人髮指,禽獸不如!他認為儘管導演申奧處理電影的畫面並不太血腥,但觀眾仍可感受到南京大屠殺的恐怖之極。他希望年輕觀眾去觀看,了解一下這段恐怖的歷史,他憤憤不平道:「那時代的中國人受盡日本軍人魚肉,他們根本沒把中國人當人看待,如此殘暴對待你民族的人怎可以當他們是『鄉親』? 去日本旅遊時請不要再說『返鄉下』。你可以喜歡一個地方,正如可以去住五星級酒店放鬆,但那不是你的家,日本永遠不是中國人的『鄉下』!」

  嚴浩認為日本人不但沒有反思,且因不想人知道他們的醜陋惡行而篡改歷史,他說:「雖然我們國家已強大,但我們仍要警惕他們是披着人皮的禽獸,他們隨時可以脫去衣服露出禽獸本色。」

  談到香港在抗日戰爭時期也發生不少抗戰故事,嚴浩透露:「我正在籌拍一部名為《留芳頌》的電影,以真實發生的故事為藍本,講述1943年5月某夜,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隊長劉春祥帶領一批骨幹人員,自大嶼山東涌乘帆船前往屯門龍鼓灘開闢新的根據地,途中突遭兩艘日軍炮艇伏擊,激戰後船被擊沉,劉春祥、曾可送、林容、汪送、譚金火、溫發、劉佳等指戰員及船家梁克全家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