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中】母愛點滴藍罐曲奇

●多久未再嘗丹麥藍罐曲奇,每次看到都喚起對母親重重疊疊的思念。 作者供圖
●多久未再嘗丹麥藍罐曲奇,每次看到都喚起對母親重重疊疊的思念。 作者供圖

  鄧達智

  偶然在社交平台看到一罐已打開,清楚看到不同形狀的曲奇餅,這是上一兩代香港人比丹麥人更熟悉的「丹麥藍罐曲奇」;不單止懷舊,母愛點滴油然在憶念。

  我們那代童年的零食十分簡單,梳打餅、甜餅乾、煙仔餅、雞蛋仔、波子糖、棉花糖、肚臍餅、威化夾心餅、水泡餅等屬西式。中式的有丁丁糖(麻糖)、油炸牛耳餅、雞仔餅、薩琪瑪(馬仔)、花生糖、醃製青木瓜及油甘子、去皮馬蹄、嘉應子、鹽水煮花生、荔枝乾、龍眼乾等。甚至簡樸至不能再簡樸,冰糖、黃片糖都當作零食。

  好些年後,一代人熟悉的上海出品大白兔牛奶糖,屬於學習自西方技術,標杆級別的國產零食。

  平常不太見到,每至過年過節,父親總會買回偌大玻璃樽包裝的花街朱古力及拖肥雜糖。我們每年只有幾次的珍貴機會,所以平常路過元朗過去頗具名望的舶來品物「辦館」美亞及漢興,全副眼神都集中在貨架上來自歐美國家鐵罐或玻璃瓶包裝的糖果餅乾上。很多年後,旅遊至葡萄牙美麗古城 Porto,竟然看到在全球性超級市場襲擊之下,仍然存在着類似舊時港式「辦館」古色古香的店子,陳列糖果餅乾朱古力之外,還有當地著名砵酒(跟城市同名:Porto)、法國白蘭地、紅酒及白酒、蘇格蘭威士忌、葡萄牙人最愛吃的一大塊一大塊鹽醃馬介休(大西洋鱈魚)、西班牙黑毛豬火腿等等。

  仍是小學生的某一年,父親帶回以往過年應節才有的大瓶花街雜糖,還有一大罐藍色餅乾,自此牛油曲奇餅進入我們小小的腦袋陪伴成長。眾多姐弟當中,二姐最早出門讀書,那時不似今天海關嚴格,不少食物藥物都可以寄去加拿大,如冬菇、臘腸、蠔豉、蝦乾。一個金山橙大紙箱裝滿閒書雜誌、衣物、食物及零食。母子二人拖到當年位於元朗警署對面政府合署的郵政局,磅重寄出。首次寄郵包,印象十分深刻,磅重之後發現比上限規定的22磅(還是21磅?)多了數安士,工作人員要求我們重新整理,抽出少少物件,包裝好再寄。因為第一次,母親特別着急,加上平常性急,令事件加添不少緊張情緒。

  隨口跟母親說:「日後到我出門讀書,免麻煩,切莫給我寄郵包……」事實當然不至於此!

  出門後,母親按照當年寄包裹給二姐的規格,冬菇鮑魚少不了,知我嘴饞,還有特大罐丹麥藍罐曲奇。美國、加拿大在北美洲;澳洲、新西蘭在大洋洲,西方人眼中的新世界。前兩者的飲食品味比後兩者差得多,簡單如一杯咖啡或曲奇餅都做得特別淡、特別甜、特別硬。來自丹麥的曲奇餅,牛油奇香,入口鬆化,每次收到不吃正餐,開懷暢吃曲奇餅,那麼大的一罐,大概三四回就可以把整罐吃光。味道其次,邊吃邊思念母親寄包裹的往事,也念在下出門之後,幫助託運的任務由大弟或幼弟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