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溪林】魯迅的教育家本色

米麗宏
在現代文學史上,魯迅,是一座繞不過的高山;在中國教育史上,他同樣是一位別具情懷的大家。詩人柳亞子說:「近代對於兒童教育最偉大的人物,我第一個推崇魯迅先生。」
一百多年前,魯迅在小說《狂人日記》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痛切吶喊。這吶喊驚醒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有關啟蒙和教育的重大話題。在魯迅看來,舊社會擺下的「吃人的筵席」正在吃掉孩子;而孩子是單純、純潔的,是未來的希望,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為了「救救孩子」,魯迅不惜「背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
作為作家,在成人世界裏,他以砍刀和斧頭披荊斬棘,即便是密不透風的原始叢林,也能以凌厲刀鋒劈出一條路;但轉到小孩子的世界,他卻柔軟得像一團溫暖的棉花,愛意隨時瀰漫開來。他一直在強調,要給孩子們提供有營養、有價值的文學作品。為此,他不遺餘力,翻譯了愛羅先珂的童話集《天明前之歌》、荷蘭長篇童話《小約翰》,一口氣創作了《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他的《故事新編》也接近於童話,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
魯迅的家庭教育理念超前,是耿耿熱心的好家長,他說:「小的時候不把孩子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他真正做到了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有意識的個體去尊重。家裏宴客,兒子周海嬰吃魚丸,說不新鮮。別人吃着沒問題,便沒當回事,以為是孩子任性不吃飯的借口。魯迅夾走孩子吃剩的那半顆,果然壞的。他當時便說:「不加以查看便抹殺是不對的。」
他不僅愛自己的兒子,也深愛幾個子侄,得到他們出生的消息,就把出生的時辰一一記到日記裏,以「可喜」二字來表達他的喜悅。他之所以在八道灣胡同買房,是因為「空地很寬大,宜於兒童的遊玩」;他將子侄們視如己出,給他們買玩具、發學費。在周家,魯迅儼然一個慈愛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家長。
走上講台的大先生,更是深具情懷,別有教育家的神采。魯迅認為,教育要培養的人有3個特點:第一要有理想,第二要具有獨立的人格,第三要具有昂揚的精神。他的傳道授課,便始終貫徹着自己的這一教育理想。
1920年,魯迅受蔡元培之邀到北大兼課,講授中國小說史,課上不管是引證或比喻,他都信口拈來,材料豐富而生動;且總能和現實結合,縱橫捭闔,顯示出淵博的學識和深沉的哲思。
魯迅先生講課滔滔如瀑,語言幽默,課堂上總會聽到學生會意的大笑。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魯迅還在黑板上畫畫,或以肢體語言表達。一次,為了解釋《酉陽雜俎》中的故事,他仰着面,弓着腰,身子向後仰,結果身體一彎曲就晃起來,腳下也站立不穩,他自語道:「首髻及地,吾不能也。」學生們見此情形,很是感動。
詩人馮至曾在《笑談虎尾記猶新》中回憶說:「魯迅每周一次的講課,與其他枯燥沉悶的課堂形成對照,這裏沸騰着青春的熱情和蓬勃的朝氣。這本是中國文學系的課程,而坐在課堂裏聽講的不只是中國文學系的學生,別系的學生、校外的青年也不少,甚至還有從外地特地來的。那門課名義上是『中國小說史』,實際講的是對歷史的觀察、對社會的批判、對文藝理論的探索。有人聽了一年課以後,第二年仍繼續去聽,一點也不覺得重複……」
1923年,魯迅到女師大授課,初次登台,身着褪色的暗綠夾袍、褪色的黑馬褂,衣上還有補丁。講台下傳來了「小姐們嘩笑」,許廣平說,可能有學生會想魯迅先生「有似出喪時那乞丐的頭兒」。可是,一開始講課,學生便全都肅然寂靜了。下課了,學生還沉浸在上課的氛圍裏。「許久許久,同學們醒過來,那是初春的和風,新從冰冷的世間吹拂着人們,陰森森中感到一絲絲暖氣」。
魯迅先生56年人生中,有18年的時間在從事着教師的工作。他一邊教書,一邊寫作,出發點總是着眼於對民族命運的深深關切。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視野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直到今天,我們仍能從中尋出中國教育健康發展的基石,並從中受到新的啟迪。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