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鳳華」一角揭示侵華日軍罪惡
「我們要真實展現戰爭的殘酷本質,絕不能渲染獵奇式的殘忍畫面。」談及《南京照相館》的核心創作準則,張珂語氣堅定地強調。在這部影片聚焦的主角群像之外,有一個僅出場3次的配角,卻讓無數觀眾在觀影後心碎難言。「她叫鳳華,是鳳凰的『鳳』,中華的『華』。」張珂特意點明這個角色的名字寓意,而正是通過這個近乎沉默的角色形象,影片深刻揭示了侵華日軍罪惡的慰安婦制度。
在長達1小時的訪談中,張珂反覆用「系統性」一詞來定義日軍的暴行,也以此闡釋創作鳳華這一角色的核心理念。「鳳華的3次出場,每一個細節都在無聲地傳遞關鍵信息,除了我們熟知的軍事侵略、文化滲透,日軍還建立了一套針對平民女性的、系統化的性暴力侵害體系。」
為何始終強調日軍暴行的「系統化」?張珂坦言,他在翻閱史料時發現,侵華日軍當年一邊配備武器裝備、一邊組建「筆部隊」進行輿論洗腦,更建立了一套極度罪惡的慰安婦體系。「他們通過誘騙、強徵等手段,將大量無辜女性強行關押在慰安所,對她們實施泯滅人性的性犯罪。張珂援引數據指出,僅中韓兩國,就有近20萬婦女被強徵為慰安婦,而且這些慰安婦像戰略物資一樣被跨地域部署。
張珂表示,他們在調研中發現,日軍曾將從廣東、香港地區強徵的慰安婦,轉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戰場。這種跨區域的調度,徹底暴露了他們將女性視為「戰爭耗材」的罪惡本質 —— 他們把這種反人類的性暴力,粉飾成「維持軍隊運作的潤滑劑」,甚至當作激勵士兵的「戰功獎賞」,完全無視女性的人格與生命尊嚴。
「日軍這種成體系、有組織的反人類、反人權暴行,必須被更多世人知曉。」張珂透露,為了更貼近歷史真相,自己曾特意在香港街頭尋訪當年慰安所的遺址。但如今那些承載着無數女性血淚的場所,大多湮沒在林立的摩天大樓之間,鮮少有人知道它們背後藏着怎樣的苦難記憶。但他始終相信,真相終將在歷史長河中發出回響,提醒着後人銘記這段不能忘卻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