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淺談】隋代偉大工程 大運河惠及萬家
中國天然水系,特別是大江大河的流向,基本上都是由西向東,例如長江、黃河、淮河、西江等,而南北走向的主要靠人工開鑿的南北大運河(今京杭大運河)。早在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為了與中原齊、晉等國爭覇,便引長江經瓜州(今江蘇邗江南段)北入淮河以築通渠。長一百五十里左右,稱為邗溝,把淮河和長江下游連接。
三國時期的東吳,以及東晉南朝時期,長江中下游流域人口激增,文化及經濟生產力不斷提升。隋文帝開皇九年統一南北後,東南地區對國家財政收入日益重要,隋文帝於是在京城大興(今西安附近)至洛陽附近開鑿河渠,長約三百里,名為廣通渠。東南地區物資糧食扺達洛陽後,便可以透過廣通渠,輸送往關中。
宏偉堪比萬里長城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繼位後,為了保障北方地區的糧食供應,以及方便收取租調等稅項,決定開鑿貫通帝國南北的大運河。南北大運河大致分四段修建,首先是在東都洛陽附近引黃河向東南進入汴水,溝通聯繫了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名為通濟渠。
原來的邗溝,則加以疏𣿰和拓寬,並且把邗溝改名山陽瀆。山陽瀆由淮河中段直至江都(今揚州),即把淮河和長江兩大水系聯繫起來。第三段運河由京口(今鎮江)開始,途經太湖流域而達余杭(今杭州),長七百里,名為江南河。而江南河亦有分支段,由余杭沿錢塘江中下游,延至紹興、明州(今寧波)。最後一段則在黃河以北,利用淇水、衞河、沁水等水源,引水至天津西北的蘆溝(今永定河),扺達了琢郡(今北京)附近。
隋煬帝開鑿修築的南北大運河,用了約八年時間,其間動用了近三百萬民力。大運河貫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及浙江等省,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及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二千公里。工程規模之浩大,動用人力、物力之龐大,堪稱人類文明史上一大偉大工程和奇觀,只有北方的萬里長城才可比擬。
隋朝大運河的建成和開通,對以後各朝代的發展都有巨大的裨益和影響。唐代前期文治武功鼎盛,一方面固然是政府重視民生,吏治清明,另一方面亦有賴南北大運河,把江淮物資、稅收源源不絕輸送北方和關中,支持了政府龐大的財政和軍事需要,可說是「以東南財富資西北士馬」。安史之亂(公元755年至762年)後,唐代國力大衰,內憂外患頻仍,但國祚仍能延續百多年,很大程度上仰賴東南的稅收物資。
北宋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主因是遷就運河漕運。唐末五代北方戰亂頻繁,長安、洛陽附近的運河日久失修,嚴重淤塞,無法使用。而汴京及以南的運河仍保持暢通,令江淮一帶糧食、布帛、茶葉、金銀和香料等源源不絕輸送汴京。由於漕運便利,令汴京經濟繁榮發達,人口不斷上升,至北宋中期人口達一百四十萬,成為當時世界最大和最繁盛的大都會。
南宋偏安江南,定都臨安(今杭州),臨安位於運河江南河南端,長江中上游的財賦物資可以「自大江而下,至鎮江則入閘,經行運河,如履平地,川廣巨艦,直抵京城」。臨安也成為一百萬人口的繁華都會。
明代改稱京杭大運河
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京,政府為了南北交通的𣈱順和南方漕糧的北運,均以隋朝南北大運河為基礎,沿線作了不少疏𣿰、重修和擴闊工程,亦視乎實際情況,把部分河渠改道。明代中期開始,南北大運河逐漸稱為京杭大運河。運河聯繫了南北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運輸,有利元明清三代歷時六百多年的長期統一。
晚清及民國時期,政局動盪,社會經濟殘破,地方政府無暇兼缺乏財力,以至京杭大運河日久失修,不但淤塞嚴重,而且沿線環境及水質亦嚴重污染。
新中國成立後,多次對運河作大規模的檢視規劃,對各段河渠都重新疏𣿰和修整,並且推動環保意識,整治京杭大運河沿線的生態環境和河水污染問題。現今自北京而下,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徐州、淮安、揚州、鎮江、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紹興而至寧波,一路𣈱通無阻,沿途河水清澈見底,兩岸景色優美。
●緩圓 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