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發展民族復興 中華兒女勠力同心

  黃冰芬 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今次筆者能夠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赴京,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心情振奮,徹夜難眠。首次近距離見證閱兵,筆者更是心潮澎湃。率先亮相的是由3,000名學生組成的青年合唱團,在1,000人的聯合軍樂團伴奏下獻唱《保衛黃河》等抗戰歌曲,瞬間烘托起典禮的莊嚴氣氛,讓人無不肅然起敬。當5萬多人在天安門廣場齊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時,更讓人熱血沸騰。

  隨後是萬眾矚目的閱兵儀式。動作劃一的徒步方隊,每一步都整齊有力,人民子弟兵氣勢如虹。除了海陸空三軍、火箭軍等,首次亮相閱兵的軍事航天部隊方隊、網絡空間部隊方隊、信息支援部隊方隊、女民兵方隊更讓人眼前一亮!戰士們眼神銳利而堅定,為了這一刻,經過長時間艱苦訓練,今日的完美展現令人由衷感佩。

  以實力贏得尊重

  伴隨雄壯樂章出場的裝備方隊亦是震撼的「大場面」。方隊威武行進,展示的每種裝備都彰顯國家先進的軍事科技水平。新型主戰坦克99B坦克、高超音速反艦導彈鷹擊-21,陸基洲際導彈家族新成員「東風-61」和「東風-31」、液體洲際戰略核導彈「東風-5C」以及殲-35隱形戰機、殲-20多用途戰鬥機等高精尖的海陸空軍備,正是國防「硬實力」的生動註腳,突顯我國新域新質戰力智能化、信息化、電子化的戰鬥實力。

  注視着這些先進裝備,筆者不禁聯想起抗戰時期中華民族在戰火中掙扎求生的歲月。先輩們歷經14年浴血奮戰,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如今,國家已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正自信地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什麼推動着民族一路自強?答案或許就蘊藏在一次次對歷史的回望與反思之中。

  抗日的歷史值得反覆述說:從盧溝橋的槍聲到台兒莊的血戰,從冰天雪地裏的苦守到萬千百姓拿起鋤頭保家衛國。最終,我們擊退了侵略者,真正站了起來。許多香港前輩對此仍記憶猶新,因為整個過程香港從未缺席——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營救文化名人、組織民間抗日,頑強抵抗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直至勝利來臨。那段歷史並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無數先烈以生命換來的「新生」,是今日盛世的根本前提。

  弘揚愛國精神責任重大

  作為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代,我們見證了國家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程。在前人奠基的路上,我們逐漸追回被戰爭耽誤的時光。曾經以為戰爭遙遠、和平理所當然,直到看見世界某些角落仍硝煙瀰漫,在各領域仍存在沒有炮火卻影響深遠的大國博弈,才豁然醒悟:和平從來不是天賜的,而是一個國家自強不息,靠實力築起的屏障。

  習近平主席強調,「歷史警示人們,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才能維護共同安全,消弭戰爭根源,不讓歷史悲劇重演!」「人類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從未將實力用於霸權,而是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該倡議逐漸成為國際共識——這是對歷史最好的回應,也是對和平最真誠的堅守。

  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筆者深感責任重大:既要講好先烈們犧牲與堅守的故事,讓歷史記憶永不褪色;也要做好橋樑紐帶,弘揚愛國精神和抗戰精神,帶動更多人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出力。因為我們明白,真正的勝利不在於過去的輝煌,而在於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奮發有為,書寫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和平與榮光,讓民族復興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從容、堅定。

  再次背起抗戰勝利80周年的紀念背包,我們將沿着先輩的足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