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裏的人成為鮮活個體

《南京照相館》為何能讓如今的普通觀眾產生強烈共情?編劇張珂解釋道︰「當時的南京是中國最繁華的都市之一,繁華程度僅次於上海。自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這座城市歷經整整十年的建設,市政設施不斷完善,民生工業逐步興起,公共服務的民生體系已相對完備,成為當時中國少有的繁榮之城。」張珂坦言,通過翻閱大量史料、實地考察歷史遺蹟,他深刻感受到,當時生活在南京的市民心中,都藏着一份對家園的自豪感。尤其是影片裏聚焦的這群人,他們潛意識裏深愛着自己的工作,更堅信只要憑着這份踏實與努力,就能在這座城市裏打拚未來。
「他們本就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突然降臨,徹底粉碎了他們的希望,最終逼着他們從『求生』走向『奮起反抗』。」 正如許多觀眾離場時的感嘆:膠片裏南京市民的遭遇,讓人直觀地看到一座繁華都市如何在戰火中灰飛煙滅,「當時的南京人和當下的我們一樣,懷揣着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種跨越88年的市民生活情境,極易引發當代觀眾的情感共振。」
「照相館老金拒絕離開,因他視照相館為生命。這家曾經生意興隆的店舖承載着他全部心血。」張珂還特別提到,這部影片其實還成功填補了中國抗戰題材電影的 「人物拼圖」——與《東極島》中的漁民、《平原槍聲》《地道戰》裏的北方農民相呼應,《南京照相館》中的市民階層共同構築了抗戰時期國人形象的完整敘事版圖,讓這段歷史裏的「人」,不再是模糊的群體,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