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從手寫證件到電子芯片 我第五次報道大閱兵

這是我第五次作為記者參加閱兵報道。1999年世紀大閱兵、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2015年勝利日閱兵、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四次參加閱兵的場景歷歷在目。
這次閱兵三次演練圓滿成功,而且演練過程更注意不擾民和便民。當我在首都核心區域觀看強大的空中梯隊超低空飛越,和歡呼的民眾一次次「數飛機」,「尋找殲—15T、殲—20、殲—35」,感受到的是中國海陸空軍事力量跨越式集成發展,感受到祖國的強大、人民的自信。當今世界動盪不安,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挑戰國際秩序,中國九三閱兵傳承抗戰精神,將是保衛世界和平的壓軸力量!
憶及我第一次參加閱兵報道,是1999年的國慶50周年世紀大閱兵。報道閱兵綵排後,凌晨三點,我走在空曠的長安街上,感受到街道還在震動。那一年報道證件上我的名字加上所屬機構「香港文匯報」這五個字,都是工作人員手寫的。今次領取的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採訪證件,已經內含電子芯片,下方有着分外鮮明的「紅色長城」標識。
還記得1999年那次閱兵,我們當時站在天安門城樓西側觀禮台上,看到新型99式坦克從長安街駛過,身邊來自韓國、法國、美國的記者們發出一聲聲讚嘆,可能外媒是第一次見到那個場景,比中國記者更為激動。
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空中梯隊。當殲—10戰機編隊飛越天安門廣場時,我情不自禁地歡呼,這是一個標誌性的里程碑!到2015年首次勝利日大閱兵,多架海軍殲-15戰機組成楔形編隊,飛越天安門,接受檢閱,這是艦載機受閱梯隊第一次亮相大閱兵。
短短一年後,2016年年底,殲—15隨遼寧艦航母編隊出第一島鏈,赴西太平洋海域展開遠海訓練;2020年7月,殲—15首秀夜間夥伴加油,進一步提升了部隊全天候作戰能力;2024年10月,遼寧艦、山東艦編隊在南海某海域首次開展雙航母編隊演練。殲—15組成楔形編隊飛過雙航母編隊上空;2025年7月,新型戰機殲—15T隨山東艦訪港,全城轟動,一票難求。
國慶70周年閱兵時,我和同事們集中報道多次閱兵綵排演練,發現有「大家伙」出現在長安街。閱兵當日,我們目不轉睛一直盯到最後,東風41戰略導彈果然壓軸出場,世界為之震動,社交媒體上一片驚嘆與歡騰:「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對這一次閱兵,我依然充滿期待,在這個熟悉的地點,感受不一樣的脈搏跳動。
●香港文匯報記者 凱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