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仍在復甦 回收界:垃圾收費暫不宜重推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市民抗拒垃圾收費並非反對環保,主要是因經濟壓力,民調數據亦顯示,市民會主動回收和減少浪費,相信大家普遍具有環保意識。
劉耀成分析,在香港推行垃圾收費的難度在於根深蒂固的「免費丟垃圾」習慣,「大家多年已習慣掉垃圾是不用給錢,但外地有些地區是有這種傳統,所以推動得到。」他舉例美國部分州縣,棄置特殊垃圾例如輪胎需要額外付費,但香港的時機還不成熟。
香港環境衞生業界大聯盟副召集人(廢物處理業)邱培林表示,特區政府提出垃圾收費政策的初衷良好,但民調結果顯示,現實層面存在太多挑戰,特別是疫情後經濟復甦緩慢,市民對額外開支敏感,故收費被視為重擔,不適宜現在重推,業界希望政府以加強宣傳教育、增加回收設施便利性、提供回收誘因等方式多管齊下,鼓勵市民更多回收。
談及市民較關注的興建焚化設施,邱培林表示,香港目前有兩座焚化爐正在興建或規劃,如果市民能持續保持減廢勢頭,則未必需要興建第三座焚化爐,「焚化亦非萬靈丹,膠樽、玻璃等可回收物不應該直接丟棄焚化,是可以循環再造。我們也要加強教育,讓市民從源頭上減少無效購買、用完即棄的習慣。」
世界綠色組織項目策劃副總監黃俊賢分析指,民調結果與他預期一致,市民願意參與減廢,但對推行垃圾收費政策意願不高,這也是早前政府暫緩垃圾收費的原因之一。為實現《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35》及「零廢堆填」目標,黃認為收費可以作為長遠的考慮措施,但需配合其他策略,包括繼續完善回收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