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閒話】七夕之美

  陳蓉

  是夜,窗門緊閉也擋不住潮熱之氣在室內瀰漫,我踱至陽台想尋點涼風解悶。目光隨意落於樓下,忽然被裁縫店那扇明亮的櫥窗玻璃攝住了——玻璃上倒映着對面那架纏繞的葡萄藤。藤葉影子輕輕搖曳,翠影婆娑,一時之間,竟像真有一片小小綠雲在玻璃深處浮動。

  七夕的街道,到底不同尋常。燈影浮動,夜市喧鬧,人群熙攘,空氣裏也像摻入了甜蜜的蜜糖。街燈映照下,人影成雙成對,或低語或輕笑,好似人間忽而湊近了許多。一對年輕戀人正在小攤前挑選絨線紮成的小花,女孩拈起一朵,笑着戴在鬢邊,男孩則凝神看她,眼睛亮亮的,像映着星星。他們身旁,一簇簇絨花堆疊成一座座小小的山巒,彷彿將人間的情意都收集在了這裏,小小的山巒也如溫柔的夢境,在燈下無聲地起伏着。

  這景致,驀然牽出我幼時記憶。母親每值七月初七,必鄭重其事把家中衣裳被褥悉數曝於庭前。她說,此夜天河水滿,露水精純,浸染過這天上之水的織物,便能祛除百病。她一邊鋪展衣物,一邊講述織女的故事。我那時懵懂,只留意那些攤開的被褥在陽光下蓬鬆如雲朵;母親口中那隔斷情人的河水,在我腦中卻只留下濕漉漉的閃光——銀河,彷彿就流淌在我家院子的露水裏,閃爍濕漉漉的微光。後來年歲漸長,才慢慢體味到故事裏那根深蒂固的遺憾。牛郎織女,每年此時,憑鵲橋之翼才得相會一次。人們卻偏偏選這遺憾之夜,執着地紀念人間的團圓。縱使銀河如刀鋒劈開長天,而此際人間煙火蒸騰,笑語喧嘩,竟像是用這塵世的溫熱與喧鬧,去暖那天上清冷孤絕的別離。

  夜市旁,一位白髮老裁縫端坐攤前,就着微光飛針走線。他面龐刻滿了歲月的溝壑,眼神卻仍專注如初。他銀針飛舞穿梭於布帛之間,彷彿在經緯之中捉住銀河的碎影。人間煙火繚繞,他手中的針線卻靜靜織補着天上人間的距離。那根細針,牽動的彷彿不僅只是布帛經緯,更像是那浩渺銀河裏悄然懸落的一縷微光。

  夜深,空氣滲出些微涼意。葡萄藤影在玻璃上依舊搖曳,夜市也漸漸褪去了喧嘩。但燈火闌珊處,仍有依偎的人影徘徊於橋頭水畔,月光是冷的,呼吸是燙的,像無數微小卻固執的暖流,無聲地融在漸漸清冷的夜色裏——那纏繞的臂膀,依偎的身影,把離別的寒夜悄然點染成暖色。隔日清晨,我再次踱步陽台。但見葡萄藤的闊葉上,凝着點點露水,晶瑩剔透,映着初升的朝陽。原來這人間草木,已然默默承接了天上昨夜所有未蒸發的星光。

  七夕之美,美在那古老遺憾裏倔強生長的暖意,在葡萄架上承接的露水,在白髮裁縫針尖上纏繞的微光——正是這點點滴滴人間不肯熄滅的溫熱,竟年年暖透了天上那清寒的河漢。銀河懸垂如天界冰冷的刻痕,可人間煙火升騰,情愫如藤蔓執着纏繞於歲月之壁:露珠不過是昨夜星光的遺存,而針腳卻不停縫補着天地間不可彌合的裂隙。此夕何夕?原來人間至深的暖意,並非全然仰賴上蒼恩賜的圓滿——它是在千年離歌的縫隙裏,自己燃燒起來的微小火焰,最終竟連天河兩岸的孤寂,也輕輕烘暖了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