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基建產業先行 長短結合建設北都區
民建聯北區支部昨日公布「『你』想北部都會區」問卷調查結果,反映北區居民對區域發展的迫切期待。作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戰略,北部都會區既需堅持「國際創科新城」的長遠定位,亦需以「基建先行、產業先行」為短中期策略。以基建帶動發展,增加北都區的人口;以產業帶動就業機會,讓居民有更多的發展機遇,讓發展紅利早日惠及基層市民。
調查數據直指北區發展的三大痛點。其一,交通基建滯後:48.4%受訪者支持擴建巴士及小巴路線,52.3%認為公共交通班次不足,51.3%抱怨費用高昂。北區作為連接深港的樞紐,區內交通網絡卻未能形成有效循環,跨境交通接駁亦顯不足,直接限制了區域人流、物流的暢通。其二,就業機會稀缺:48.4%受訪者指「缺乏工作機會」,48.1%認為「薪酬待遇低」,31.4%苦於工作場所離居所過遠。北區產業結構單一,創科產業尚未成型,傳統服務業亦未充分發展,導致居民被迫「擠向」市區求職,加劇通勤負擔。其三,社區配套缺失:60.7%受訪者認為醫療設施不足,55.2%指出文娛康樂設施缺乏,房屋配套不足、價格高昂等問題亦頗受詬病。
北部都會區的定位是「國際創科新城」,這一長遠目標必須堅持。根據《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新田科技城、港深創科園等核心項目將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科技製造等領域,與深圳形成「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跨境創科生態。然而,創科產業的培育需時,從土地開發、基建配套到企業進駐、人才集聚,往往需數年乃至數十年周期。在此過程中,若忽視短中期民生需求,可能有長遠規劃但缺人口增長、有產業規劃但缺就業增長的被動局面。
因此,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亟需「長短結合」的策略:一方面,堅持創科主導的長遠定位,加快新田科技城、北環線等戰略性項目落地,為北都區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以「基建先行、產業先行」為短中期抓手,通過擴建交通網絡、發展配套產業、優化社區服務,為區域注入動力和活力,避免人口發展與就業、生活錯配,讓居民早日能在北都區安居樂業。
短中期而言,餐飲旅遊、酒店服務等配套產業不僅能直接創造就業機會,還可完善區域服務功能,吸引人才匯聚。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提出的「簡約園區」先導計劃,正是一項極具創意與實踐價值的建議。透過提供已完成基礎建設的土地,容許企業以模組化、非永久性建築方式快速進駐營運,既能加速產業落地,又能保持未來規劃的彈性。此模式不僅適用於創科企業的初期孵化,更可廣泛應用於發展主題商店、特色餐飲、文創市集乃至短期酒店設施,迅速活化土地,帶動人流與經濟活動。
此外,逐步開放沙頭角等邊境禁區,結合自然景觀打造「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更是釋放北區獨特潛力的關鍵。這些地區生態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一旦善加規劃,必能吸引本地及跨境遊客,成為北部都會區的亮點名片。
北都區的成功發展,不僅在於宏大的規劃藍圖,更要讓居民感受到「生活變好」的實質變化。政府應積極加快推動交通優化與旅遊開發,讓北都區不僅是未來的科技新城,更是充滿活力、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