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新工科」完善職專培訓

  吳永嘉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早前,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香港文匯報發表文章,就國家主席習近平《論教育》專題文集在港出版發行繁體版,分享體會。蔡若蓮表示,未來香港高校要在國家重要的技術和創新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加快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推動跨學科協作,為國家和香港特區培育更多高端人才。同時加強與內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在人才培養、科研發展及產業化三方面發揮優勢互補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教育是強國建設的基石,也是改革進步的推動力,一個地方對教育資源的投放,決定了當地未來的競爭力。踏入「工業4.0」時代,人工智能(AI)發展澎湃,對人力市場和人才需求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職業專才教育更形重要。然而,教聯會近期公布的調查反映,55%受訪學生認為「成績較差才選讀職專」,這種負面觀念,不利本港推展「新工科」。

  放眼世界,職專教育愈來愈受重視,西方多國更爭相制定相關資歷認證。2020年,英國推出T-Level課程(Technical Education),資格等同大家熟悉的A-Level(Advanced Level)。

  芬蘭打造職專教育系統的成功經驗,也值得借鏡。當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啟動教育改革,加速建立科學型應用大學,更順應產業轉型,開辦結合產品研發、貿易和數碼科技的跨學科。其後,芬蘭當局更制定「三層認可」資歷架構:第一層為孩子而設,由教師評核學生能力發展計劃;第二層由機構對員工按層級能力評估;第三層是國家認可資歷標準。有學者分析,循序漸進的「三層認可」架構,有利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與終身發展。

  德國是傳統工業大國,推動職專教育更見進取。該國實行「職學並進」,建立「雙軌大學」,主打貿易、會計、工程、資訊等實用學科,高中生可選修職專高等教育,與培訓企業簽約,校園學習與企業實習時間各半,機構可藉此「揀蟀」,優先羅致成績優異者。

  職專教育的最大好處,是讓對文、理、商等傳統學科興趣不大的學生專注於技術訓練,無須再花大量精力在學術課程。而培訓出來的專才,正是「新工業」、「新產業」的未來中堅分子。

  國家對職專教育亦給予高度肯定。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方案》提出重要任務:啟動實施「1+X證書制度」,借鏡國際職業教育培訓普遍做法,制定工作計劃與具體管理辦法。

  推動「新工科」,除了創新課程,還要消除固有成見,讓公眾看到「工字可出頭」!特區政府宜多管齊下,加強推廣職專教育、優化對職專的資歷認證、推出專門稅務優惠,鼓勵中小企向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

  推動「新工科」等跨學科協作發展,孕育職業專才,既能助力香港建設人才庫,還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鞏固教育樞紐發展,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