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設新開發銀行有望納入上合峰會成果
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舉行。這是中國第五次主辦上合組織峰會,也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峰會。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耿楠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從上合到「上合+」,其意義不僅在於內部擴容,更是在當前地緣衝突加劇、全球經濟發展失衡的背景下,與全球南方國家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要選擇。
「上合+」意味着市場規模擴大
耿楠提到,首先,「上合+」意味着市場規模的擴大。更大的市場、更多的人口和更豐富的資源,將直接促進經濟容量的增長,為商品、服務和資本流動創造更廣闊的空間,提升經濟韌性和發展潛力。其次,「上合+」帶來了經濟互補性的增強。擴員使得各國資源稟賦、產業優勢和發展階段不同的特點更加明顯,通過深化合作,有效整合區域經濟要素,可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與產業鏈協同,為成員國帶來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再次,「上合+」促進了合作機制和發展戰略的對接。「上合+」的合作模式超越了地理界限,為「全球南方」加強合作拓展了新的增長點。比如通過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對接,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和規則協調,促進多邊項目落地,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此外,耿楠表示,「上合+」還是上合精神巨大吸引力的體現。它倡導包容共贏的合作模式,共同反對霸權主義和單邊制裁,探索基於平等、互利的新型國際關係,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更具代表性的國際合作平台,成為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要路徑。
耿楠認為,即將到來的上合組織天津峰會或將聚焦可持續發展。在當前全球復甦乏力、氣候變化挑戰嚴峻的背景下,2025年被確定為「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年」具有重要意義。它超越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涵蓋了經濟、社會、環境等領域的全面發展。在經濟層面,推動綠色低碳投資,培育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是提高經濟韌性的關鍵。在社會層面,通過減貧、糧食安全、公共衞生等合作,提升民生福祉,能夠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在環境層面,強化生態治理協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跨境污染等挑戰,是守護地球共同家園的根基。本屆峰會預計將圍繞此主題達成一系列重要成果。
耿楠提醒,7月上合組織外長會就提升產供鏈韌性,在經貿、投資、能源、互聯互通、科技創新、綠色產業、數字經濟等領域打造新增長點達成共識,為峰會作了成果準備。值得關注的是,由中方倡導並推動的、上合組織框架下成立新開發銀行的構想在今年迎來實質性突破,上合組織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已經就推進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建立上合組織財金智庫網絡等達成共識,有望最終納入峰會成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