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日鼠疫遺害80年未息

  即便日軍於中國最後使用細菌武器的時間距今已逾80年,但對中國的傷害卻一直未停。鼠疫和霍亂這兩個731部隊重點研究的細菌,至今仍被列為中國甲類傳染病,被各級政府與疾控部門嚴格監控。

  《日本戰犯回憶錄》一書中「我怎樣準備細菌戰」一文引述原關東軍731部隊林口支隊長原島修一的供述說,囿於二戰時期的醫療水平,鼠疫的病死率可高達80%,一般人感染鼠疫後,一兩天內即告死亡。「病菌還會從感染者口、手、衣服等媒介向四周傳播使他人感染,即使離疫區很遠的地方,只要有交通工具,一樣能把疫菌帶去。」原島修一說,「用於細菌戰的細菌經過特別方法配置,具強毒力,致死率更高。」

  日本陸軍軍醫少佐金子順的博士論文中顯示,1940年10月,日軍使用8公斤鼠疫跳蚤對浙江衢縣(今隸屬浙江省衢州市)進行攻擊,寧波也被空投下鼠疫跳蚤2公斤。隨後,衢縣的鼠疫傳播到義烏、東陽、崇山村、塔下洲等周邊地區,而造成崇山村三分之一村民死亡的鼠疫爆發於1942年,直至日軍佔領崇山村後進行焚村,才初步控制住了疫情。

  崇山村至今仍需監控鼠疫

  不過,更為恐怖的是,「鼠疫還會隨老鼠的蟄伏在感染地潛伏,待老鼠結束冬眠回到地面後,就又會有新疫情爆發的可能性。」原島修一說,「如果消滅得不徹底……結果是幾百萬人被殺死,農業工業,生產受破壞。製造一片片死亡區和無人地帶。」

  這並非危言聳聽。時至今日,義烏當地防疫部門會在老鼠非冬眠的9個月中,逐月按時向崇山村村民發放捕鼠籠,以便監測老鼠是否帶菌,直至今年6月,該村徹底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