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倡黃斑病變推「公私營協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嚴鍇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9月17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醫療問題是市民的主要關注點之一。資深眼科醫生周伯展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香港公營醫療系統早已超負荷工作,建議特區政府全面推行「公私營協作計劃」,有助解決公私營醫療體系人力失衡的情況。他並建議,針對黃斑病變推出類似的公私營協作計劃,由特區政府資助部分費用,讓病人透過私營醫療體系盡快接受治療。
香港現時人口約750萬人,其中註冊西醫約為1.6萬人,平均每千人口分配約2.1名西醫,人均醫生比例遠低於內地、韓國、日本及新加坡等地。周伯展直言,香港醫療體系的核心問題並非西醫數量不足,而是公私營人力分配嚴重失衡,在這1.6萬名西醫中,約7,000人在公營醫療體系為全港八九成人口提供服務,平均每千人僅分配一名公營醫院西醫;另外約9,000人在私營醫療體系為一兩成人口提供服務,即平均每千人中約有7名西醫,造成資源浪費。
眼科方面,現時全港約有340名眼科醫生,其中約240人在私營醫療體系,還有約100人在公營醫療體系提供服務,醫管局另有約110名在職培訓的眼科醫生。周伯展指出,若能通過公私營協作計劃調動私家醫生參與公營服務,可有效緩解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
逾6.7萬人輪候公院白內障手術
據了解,目前正在醫管局輪候白內障手術的病人已超過6.7萬人,其中非緊急白內障手術的輪候時間長達3年。周伯展認為,「問題的癥結是病人嫌貴不願到私家醫院做手術,結果在醫管局輪候名單上『堵塞』,公營醫生則因為做手術忙得不可開交。」若特區政府提高公營的白內障手術量,或會影響其他眼科服務。周伯展以黃斑病變為例,強調相關病症僅有兩三周的黃金治療期,一旦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永久失明。
他認為,「只要特區政府分流多些合資格的病人出來(私營),有助縮短醫管局的輪候時間,減輕公營醫療壓力。」其實類似公私營協作的模式早有先例可循,2008年,時任香港執業眼科醫生會會長周伯展與醫管局合作展開「耀眼行動」,是第一個通過公私營協作模式推出的白內障手術計劃,病人只需自付不超過8,000元,便能接受私家醫生的白內障手術,醫管局事後再向該私家醫生支付8,000元的資助額。
周伯展還建議特區政府改善新症分流制度,目前若病人出現眼科疾病,大多先向家庭醫生求醫,由醫生寫介紹信轉介至醫管局轄下醫院,他建議特區政府採用公私營協作模式,由私家眼科醫生「過濾」,直接診斷病人的緊急程度,若是緊急個案可轉介醫管局轄下的醫院優先處理。
談及公私營協作計劃或會影響私家醫生的收入,周伯展承認若特區政府擴大資助範圍,有可能會倒逼私家醫生手術降價,但強調這不是他們考慮的重點,因為做醫生最重要是幫助病人,「第一是幫助病人,讓他們更快接受治療;第二是幫助醫管局,減輕公營醫生的工作量;第三是幫助私家醫生,雖然收費便宜點,但有病人讓他做手術,這是『三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