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口體量冠全球 新增和擴大開放口岸40個 綜保區等貢獻1/5外貿額

●在海口綜保區中免海南國際物流中心,海口海關所屬馬村港海關關員對一線進境免稅品開展監卸。資料圖片
●在海口綜保區中免海南國際物流中心,海口海關所屬馬村港海關關員對一線進境免稅品開展監卸。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 『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署長孫梅君透露,「十四五」以來,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口貨物52億噸、貨值41.5萬億元,體量全球最大,安全穩定可控。新增和擴大開放口岸40個,總數達311個,基本形成了水陸空立體化、東中西全方位口岸開放布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已成為各地對外開放的新高地,貢獻了全國1/5的進出口總值,下一步將持續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向功能多元化、產業高端化、貿易便利化、管理協同化轉型升級。

  孫梅君指出,「十四五」以來,海關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撐。主要體現在:守護國門安全取得新成效、通關便利化實現新突破、開放通道和平台建設邁上新台階、促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國際合作共贏拓展新空間等5個方面。

  「智慧旅檢」覆蓋80%航空口岸

  「十四五」以來,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口貨物52億噸、貨值41.5萬億元,體量全球最大,安全穩定可控。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成為中國與世界貿易聯通的「數字門戶」,「一網通辦」事項達到了25大類964項,基本覆蓋了跨境貿易全鏈條全環節。「智慧旅檢」覆蓋80%的航空口岸,旅客可以無感通關、快速通關。

  據介紹,「十四五」以來,中國新增和擴大開放口岸40個,總數已達311個,基本形成了水陸空立體化、東中西全方位口岸開放布局。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從「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型升級。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已成為各地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不到兩萬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5的進出口總值。

  「我們正全力以赴做好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各項準備工作,出台海關監管辦法,完成『二線口岸』驗收,上線智慧監管平台,」孫梅君說,近日還將發布「二線口岸」報關規範等3份制度文件,確保12月18日正式啟動。

  特殊監管區吸國際製造業巨頭

  關於貢獻了全國1/5進出口總值的海關特殊監管區,海關總署副署長王軍表示,「十四五」期間,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新增加19個,總數達到174個。我們持續創新監管、優化服務,不斷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增長極」,2024年進出口值比2020年增長超過三成。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實施封閉管理的特定區域,主要成效可以概括為「四大平台」:跨國產業的承接平台、開放發展的關鍵平台、新興業態的培育平台、制度創新的試驗平台。

  王軍提到,特殊區域吸引了一大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國際製造業巨頭入駐,同步也帶動了國內投資,輻射周邊經濟,促進了配套產業快速發展。此外,像檢測維修、融資租賃、期貨交割這些新業態,近年來在特殊區域蓬勃興起,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實現了深度融合,價值鏈、產業鏈不斷向高端延伸,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貢獻全球海關治理 中國方案四大特點

  裝備設備更加智能

  ●廣泛應用檢查機器人、非侵入式檢查設備。以進口鐵礦石為例,通關時間平均壓縮15個小時以上

  數字賦能更加深入

  ●在跨境電商監管領域,打通海關與平台企業、支付機構的數據通道,實現電子訂單、支付單、物流單「三單」的「智能比對」,合規商品「秒級」驗放,最高處理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8.5萬票

  風險防控更加精準

  ●開發大數據智能風險布控模型,從100多個維度對每一份報關單實時進行風險甄別,對高風險報關單自動布控攔截,查獲率比隨機布控提高16個百分點,有關案例入選了世界海關組織《經修訂的京都公約指南》

  通關服務更加高效

  ●推廣遠程視頻查檢模式,企業通過遠程視頻連線實現隨報隨檢,壓縮通關等待時間80%以上;旅客出入境無感通關、快速通關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