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奧斯維辛開出的跨國友情之花

「英美戰俘個子都很高,可個個瘦得脫了形,衣服破破爛爛的。」中國老人關德全揭開了被喻為「東方奧斯維辛」的傷痛記憶。「老先生可能是最後一位健在的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的歷史見證人。」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副主任研究館員李卓然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說。
1944年,被強行送到瀋陽(奉天)日本工廠「滿洲帆布株式會社」當勞工的關德全年僅14歲。也是這段經歷令他遇到了日軍從東南亞戰場俘虜的盟軍戰俘。
日本人對戰俘勞役的管理十分嚴苛。關德全的記憶中,日本守衛不允許勞工之間相互交談。缺衣少食已是常態,高壓下的看管、近在咫尺的死亡更令他們始終處於恐怖之中。
「我與盟軍戰俘的友誼是從戰爭勝利之後開始的」,他親眼見證了曾經兇神惡煞的日本看守淪為階下囚,在盟軍士兵的監督下勞動。「第一次見到駕駛B-29轟炸機的美國飛行員,他們衣服上縫着寫有『我是美國人,希望得到你的幫助』的漢語布條。」老人回憶起與美國友人的相處,他們一同在戰俘營裏看演出、電影,甚至被邀請到營房裏看畫報、吃飯、洗澡。之後,關德全和陳文奇還帶着美國朋友遊覽瀋陽的名勝古蹟。不到兩周的時間,便跨過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威廉姆斯、斯道、金……」熟悉英語、日語兩國語言的他極力回想曾一起慶祝勝利的戰俘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