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民窯走向國際舞台 磁州窯傳承淬煉黑白美學









由旅順博物館與磁州窯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畫境——磁州窯的黑白藝術世界」現正於旅順博物館展出。展覽精選149件(套)磁州窯珍貴文物,帶領觀眾感受黑白釉彩下流淌的民間智慧與東方美學。展品涵蓋北朝、宋金至明清時期的經典之作,既有渾厚大氣的梅瓶、玉壺春瓶,亦有質樸趣致的枕、盆、罐;紋飾題材從花卉瓜果到蘆雁游魚,從詩詞警句到嬰戲雜劇,每一件器物都是一幅立體的水墨畫,訴說着古代匠人的巧思與百姓的審美意趣。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部分圖片由旅順博物館提供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迄今為止唯一未斷燒的古代窯口,其技藝傳承至今。」原磁州窯博物館館長趙學鋒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磁州窯發端於現今河北省邯鄲市的磁縣和峰峰礦區,北朝肇興,宋金鼎盛,以白地黑花的獨特裝飾獨步天下。此次「畫境——磁州窯的黑白藝術世界」展覽共分源、型、飾、文、煉、融六個單元,分別從磁州窯概況、器型、裝飾、器物上的詩詞曲賦、從泥坯到成器的燒造工藝、跨域交融與文明對話六方面,展現磁州窯這一中國陶瓷史上動人的民間敘事,感受千年窯火淬煉出的永恒之美。
窯火初燃 「器」象萬千
趙學鋒說,古代磁州窯的中心窯場,主要分布在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臨水、彭城古鎮範圍內。這裏水系縱橫,蘊藏着煤炭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製瓷所需的原料高嶺土(俗稱「大青土」),還出產釉料「斑花石」(高鐵黏土岩)和「釉土」(原生黃土)以及化妝土(白鹼)等裝飾材料。早在東魏時期,磁州窯以燒製褐釉陶器為主。窯火溫度低,陶胎然後施釉,以鉛為助融劑,採用二次燒成,因釉中含氧化鐵成分較重,釉呈褐色。到了北齊時期,磁州窯開始燒製青瓷。青瓷坯胎燒成溫度高,胎質已瓷化,燒成後同樣施鉛釉二次燒成。因為青瓷釉中含氧化鐵成分較低或有差別,所以釉色呈青色、青黃色。還有一種釉含氧化銅,燒成釉色呈青綠色。
磁州窯的器物造型,堪稱一部「立體的民間生活史」,從飲食起居到信仰娛樂,無一不緊扣百姓需求。趙學鋒表示,隨着製瓷技藝的日漸精進與蛻變,磁州窯的匠人們開始在器物造型中融入更多的文化意蘊與藝術遐想,其質樸中見巧思的設計哲學,不僅推動了中國陶瓷的世俗化進程,更成為研究宋元社會風貌的重要物質證據。磁州窯製品中,有碗、缽、玉壺春瓶、四繫瓶、美人形枕、行爐等等,可謂「器」象萬千。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美人形枕。人物造型瓷枕在明代以前的磁州窯從未有過,金代在北方的定窯和其它窯口曾生產過「孩兒枕」,但仍未突破「嬰孩」類範圍。「而清代的磁州窯不但開始生產嬰孩枕,還生產美女人物枕。從中看出當時社會進步、開放的一面,亦看到當時社會對待婦女的某種封建觀念仍根深蒂固。」趙學鋒說。
引青花「鈷料」 走進市場
磁州窯的裝飾藝術以「白地黑花」為核心,在黑白對立中尋得和諧,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獨特的黑白美學體系。磁州窯匠人或以刀代筆、或刀筆並用,執筆如運龍蛇,在灰白胎體上施以白化妝土,或通過劃、剔、刻等工藝,或以斑花石繪就黑彩紋樣,開創了利用低質原料生產物美價廉、秀美瓷器的一系列獨特的技術。
趙學鋒表示,磁州窯紋飾題材包羅萬象,既有枝葉繁茂的牡丹、游魚、嬰戲等自然與生活圖景,亦涵蓋詩詞書法、歷史故事及「家國永安」等民生祈願,生動映射宋元時期世俗文化的繁榮與百姓的情感寄託。尤為難得的是,它突破北宋官窯單色釉局限,開發出黑釉、綠釉、黃釉、紅綠彩等多種釉色,豐富了陶瓷的視覺表現。宋末金初,磁州窯在裝飾工藝上逐步簡化北宋繁雜的裝飾技法,受黑剔花強烈黑白對比的啟發,借鑒中國水墨畫技法,又創造了白地黑花裝飾,成功將中國畫技法首次大規模應用於瓷器裝飾,成為磁州窯典型風格的標誌。
這種彩繪,是在浸施過白色化妝土的陶胎上,以毛筆飽蘸含有高鐵的斑花石顏料繪畫,因含鐵量高,這類裝飾方法也被稱為「鐵繪」。它把人們喜聞樂見的詩詞絕句、鄉間俚語以及牡丹、芍藥和花鳥魚蟲恣意表現,既在社會文化導向上迎合了貴族對漢文化的崇尚和追求,也滿足了民間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嚮往。時至晚清、民國時期,在青花瓷主導市場的前提下,磁州窯承受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民國《增修磁縣縣誌》第八章,記載彭城陶瓷市場原先的那種「客商、裝貨人畜車輛,此往彼來,尤有肩相摩,街填巷溢」之盛景不再。於是乎,磁州窯開始了一場革命性的工藝改良。引進青花「鈷料」,改變原有的裝飾色彩,但不變的還是毛筆書法繪畫的神韻,磁州窯青花瓷很快走進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