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變綠洲見證治沙奇跡 無數生命故事詮釋戍邊風采 粵港澳青年赴新疆 四地青春共成長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濤 新疆報道)8月16日至20日,「粵港澳青少年新疆行」文體交流活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展開。70名來自香港、澳門、廣東的青少年,跨越山海奔赴祖國西北邊疆,與新疆當地青年並肩同行,開啟了一場浸潤心靈的交流之旅。四地青少年先後走進喀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在兵團屯墾戍邊的崢嶸印記裏觸摸家國情懷,在援疆建設的豐碩成果中感受發展脈動,在世界最長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前驚嘆生態奇跡,在戍邊故事裏讀懂堅守與奉獻。這場跨越千里的相聚,不僅為四地青年搭建起深度交流的橋樑,更讓文化在互動中交融共生,心靈在相知中緊緊相依。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麥蓋提縣便坐落於其西南邊緣。自2012年起,這裏的人、樹、沙持續對話,共同演繹出一段防風固沙的生態奇跡。「你們腳下這片綠洲,十多年前還和那邊一樣,全是流動的沙丘。」在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防沙治沙中心負責人殷紅海指着遠處的沙漠向到訪的粵港澳青年講述這片土地的變遷。
澳青:沙漠種樹難才懂綠洲珍貴
麥蓋提縣三面被沙漠環繞,縣域總面積的90%都是沙漠。曾經每到季風時節,黃沙漫天、遮天蔽日,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極大困擾。2012年起,當地政府、各族幹部群眾與企業擰成一股繩,打響了治沙攻堅戰。成百上千台工程機械轟鳴作業,將連綿起伏的沙丘推平,整理成規整的植樹方田。面對沙土貧瘠、地下水礦化度高、野生動物啃食樹苗等難題,治沙人從未退縮,他們改良樹苗品種,給新苗穿上鐵絲網「鎧甲」防啃食;還打深井、鋪滴灌,像「打點滴」般把水和養分精準輸送到每棵樹的根部。
多年堅守換來了顯著成效,如今全縣森林面積達120萬畝,森林覆蓋率超7.4%,一道南北寬約20公里、東西長約50公里的綠色屏障,穩穩守護着家園。望着這片來之不易的綠洲,澳門青年傅浩賢語氣認真,「沙漠好玩,但現在我更喜歡綠色。知道種活一棵樹這麼難,才更懂這片綠洲多珍貴。」廣東青年楊赫威撫摸着胡楊樹粗糙的樹幹,感慨道,「我原以為治沙就是不停種樹,今天才明白,背後是滿滿的智慧和系統性工程。就像工作人員說的,治沙『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我相信這片綠色一定會不斷向沙漠深處延伸。」
在工作人員指導下,粵港澳青年們親手為新疆楊掛上寫有自己名字的銘牌,認養下「青春紀念樹」。「我會一直關注它,就像關注一個遠方的朋友。」來自香港的青年輕聲說。這份親眼見證生態奇跡的震撼,化作了心底的牽掛,也讓這場跨越萬里的參訪,成為一場延續希望的綠色接力。
港青:邊疆行讀懂愛國背後的責任
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吐古買提鄉戍邊文化基地,365個石頭壘築的飛機、坦克模型與24個裝甲車模型瞬間吸引了青少年們的目光——它們正是全鄉戍邊人365天不間斷、24小時不鬆懈守護邊疆的生動象徵。遠眺高山,1,865塊戍邊石拼就的680平方米「忠誠」二字格外醒目,深刻詮釋着2,497戶柯爾克孜族群眾「一戶一氈房,一房一哨位」的信念。
這座佔地200畝的戍邊文化基地,於2022年4月正式建成。以「西極黨旗耀邊關」「中華版圖鑄忠誠」等六大模塊為核心,基地構建起完整的戍邊文化矩陣。現場,全國勞動模範吐爾地·吾斯曼動情講述一家三代的守邊故事:父親堅守邊境55載,他自1989年起巡邊30餘年,累計行程達16萬公里,如今妻子與兒女也接過守邊「接力棒」,將這份責任代代相傳。一場突如其來的降雨,讓香港青年許朗切身感受到巡邊的艱辛,他在戍邊石上鄭重寫下「中國一級棒」,將心中的敬佩與感動傾注筆端。
在喀什班超紀念館內,一場戍邊故事分享會同樣打動人心。龍吉克·卡德爾家族的事跡震撼全場,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家族四代人堅守邊境,先後有23人成為邊防軍人,87人擔任義務護邊員,用實際行動踐行「子孫後代要用生命守護邊境線」的家訓。都爾汗·拉齊尼則講述了父親拉齊尼·巴依卡的英雄壯舉。被譽為「帕米爾雄鷹」的拉齊尼家族,三代人護邊70餘載。拉齊尼本人16年堅持在海拔5,000米的「死亡之谷」巡邏,2021年為營救落水兒童不幸犧牲,用生命詮釋了戍邊人的擔當。來自香港的梁耀軒深受觸動,「每一代人都在默默奉獻,這讓我真正讀懂了愛國背後沉甸甸的責任。」他表示,返回香港後會積極分享此次邊疆見聞,讓更多人了解邊疆的壯美與戍邊人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