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港聲】文旅尋根:「有功夫,來鄭州」

「中(河南話)…… 原來如此」,此刻,我正在鄭州商城東城垣遺址博物館的拓印台前,美女考古老師正握着我的手教「三輕原則」即:輕刷、輕按、輕揭。當青銅器上的夔龍紋在宣紙上慢慢浮現,指尖傳來的震動,像在與三千年前的鑄工對話。這是我2個多月前出差路過鄭州,意外獲得48小時空閒的文旅奇遇,體驗果然如鄭州宣傳口號「有功夫,來鄭州」和城市品牌「天地之中、黃帝故里、功夫鄭州」般神奇。
下午三點的陽光斜照在商代城牆的夯土層上,講解員小王蹲下來指着剖面說:「梁先生,您看這些稻草痕跡,商代人用它增加泥土黏性,跟香港圍村的夯土牆是不是技法同源呢。」我突然想起香港圍村的百年老屋,原來內地與香港的建築智慧,早在三千年前就埋下伏筆。
二七紀念塔的《覺醒·逐夢》圖片展只剩最後兩小時,講解員笑着用河南話說我「攆上末班車」了(意思是趕上末班車)。1923年工人罷工的老照片旁,玻璃櫃裏的鐵路信號燈還閃着微光,這盞燈,竟與我童年在香港鐵路博物館見過的信號燈如此相似。登塔遠眺,雨中的高鐵軌道像一條銀色絲帶,把過去與現在緊緊纏繞。
第二天一早,我剛好在公眾號搶到河南博物院的XR展名額。戴上設備瞬間墜入盛唐,虛擬導遊唐小妹指着全息投影中的駱駝商隊說:「那時候,鄭州鞏義窯的青花就通過絲路賣到波斯去啦!」 我伸手去觸碰,卻只碰到一片冰涼的玻璃,原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只差一次伸手的勇氣。華夏古樂廳裏,編鐘奏響《詩經·鄭風》,聲波共振時胸腔發麻,彷彿三千年前的先民正與我同唱一首歌。
沒想到剛好趕上考古開放日。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我跟着遊學的青少年用金屬探測器「尋寶」。當儀器發出「滴滴」聲時,考古老師說:「這跟前兒說不定有商代陶片嘞」,那一刻,我再說了一個「中(河南話)」字,感覺比抽中了港股還要激動。新發現的水系遺存VR復原圖裏,石砌擋水牆蜿蜒如蛇,講解的老師竟然對着我說港普:「這比羅馬水渠早近千年,商代人的城市規劃真係『好塞雷』啊!」
傍晚鑽進燴麵館,老闆擦着汗笑着對我說:「俺鄭州嘞人談生意,講究嘞就是實在,不弄那些虛頭巴腦嘞。您先得懟三碗燴麵!這咖喱湯底啊,是俺爺跟俄國鐵路工人學嘞,想當年鄭州站,那可是歐亞大陸橋嘞樞紐嘞!」 我滿頭問號瞪了一下老闆,「嚇?!搞乜嘢要先食三碗啊?!」燴麵上桌,金黃的咖喱香氣混着羊肉的醇厚撲麵而來,碗裏的寬麵在辣油裏翻湧,配着糖蒜咬下去,辣與甜在舌尖打架,「這味兒,中(河南話)」,果然讓我有吃三碗的衝動!
老闆再遞來一包「康然花生」和一瓶「火車頭」汽水:「嘗嘗,老鄭州嘞味兒!」 我喝下去感覺汽水在口中冒泡,有麻酥酥甚至有點辣的感覺,十分爽口!當氣泡在舌尖炸開時,我突然明白,所謂尋根,或許就是在這些不經意的味道碰撞中,找到文化交融的密碼。原來一座城市的味道,藏着這麼多有趣的相遇故事。
臨走前,我把拓印的青銅紋飾小心夾進會議筆記本。作為資深的香港青年,這次出差偶遇的48小時,讓我明白「尋根」不是追溯過去,而是發現自己與這片土地的基因聯結。
鄭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鄭州商城是重要的商代都城遺址,文化底蘊十分厚重,短短48小時這麼多地方根本看不完:二七紀念塔、鄭州商城東城垣遺址博物館、商代亳都都城遺址紀念碑、鄭州文廟、東南城垣文化公園、鄭州商都古城旅遊區、鄭州商都考古遺址博物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鄭州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鄭州還有好多地方有待挖掘。
鄭州的文旅產業正如火如荼,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透過這座古都,讀懂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這座充滿考古魅力的古都太吸引人了!「這誰頂得住啊!」
「這麼中,那麼燃,周末到河南!」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 梁家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