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北環線項目助力香港民生改善

朱鼎健 全國政協委員
特區政府批准北環線項目第一部分的財務安排,與港鐵公司簽訂項目協定,標誌這一重大跨境基建工程進入實質推進階段。港鐵北環線項目採用全盤規劃、分段推展的創新策略,將主線和支線合併為單一項目,通過協同效應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按照規劃,北環線主線將連接屯馬線錦上路站和東鐵線古洞站,途經凹頭、牛潭尾及新田三個新建車站;而支線則從新田站延伸,經洲頭、河套兩站,最終接入深圳新皇崗口岸,實現與深圳地鐵網路的直通互聯。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支線項目的跨境特性,香港首次引入了內地的鐵路建造標準,運用內地「基建狂魔」的技術優勢和成本效率,預計可降低整體成本20%至30%。
港鐵北環線建成後,將徹底改變香港新界西北地方的交通格局,交通效率將會得到跨越式的提升。據資料統計,錦上路至古洞的通行時間將從目前的60-80分鐘銳減至約12分鐘,效率提升超過80%,行程時間大幅縮減。同時,項目將有效填補新界西北部西鐵線與東鐵線之間的鐵路網路空白,解決居民長期依賴公路交通的困境。再者,項目建成後,可以分流新田公路和吐露港公路的車流,有望顯著改善早晚高峰時段的擁堵狀況,緩解交通堵塞。
值得注意的是,項目還將釋放沿線土地潛力,為香港提供更多可負擔住房資源。據規劃,鐵路沿線將開發10幅商住用地,總規模達26公頃,這些土地開發將優先滿足公營房屋需求,切實緩解香港住房短缺問題。總體而言,港鐵北環線項目是有助於改善民生的工程項目,筆者對此深信不疑。
當然,作為深港重大跨境基建項目,可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特殊難題。例如,香港首次在鐵路建設中大規模引入內地技術標準,需建立標準互認機制,解決設計規範、施工工藝、驗收標準等差異問題。又例如,北環線的線路穿越濕地等生態敏感區,環保團體會格外關注,項目過程中應該保持持續的透明度,並加強生態補償措施,爭取社會共識。
港鐵北環線項目不僅是鐵路工程項目,更是特區政府以創新思維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運輸骨幹」,是香港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性基礎設施,其意義遠超交通工程範疇。北環線項目的成功實踐,體現了「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獨特優勢: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善用國家發展勢能。通過引入內地標準、整合區域資源、創新融資模式三大突破,北環線項目為香港基建領域樹立了「破局求變」的新範式。
當2034年列車駛過深圳河,不僅將拉近深港兩地的時空距離,更將重塑香港的發展格局,為市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香港由治及興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