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特遣隊奇襲虎頭山要塞
據《日本關東軍要塞》一書記載:1934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強徵百萬勞工、歷時10餘年,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部經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內蒙古自治區海拉爾和阿爾山5,000公里的中蘇、中蒙邊境地帶,共修築17處要塞,計有8萬個永備工事。被日軍吹噓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虎頭山要塞便是其中之一。該要塞主炮口徑達410毫米,單發炮彈重量超一噸,最大射程超過20公里,威脅和切斷了蘇軍西伯利亞鐵路線,蘇軍要求抗聯在總攻前破壞巨炮。
1945年7月,蘇軍從抗聯教導旅抽調精銳力量率先潛回東北。面對規模宏大堅固異常,正面蜿蜒10餘公里,縱深挺進40至45公里,僅中心區佔地就達100多平方公里的要塞,空降滲透的由陶宇峰、劉雁來帶領的兩支抗聯特遣小分隊並未急於出擊,而是先聯繫於1942年便接教導旅命令返回東北,並組建有一支四十多人抗日武裝的王亞東、馮淑艷夫婦。
雙方匯合後研判,發現巨炮防範嚴密難以靠近。但巨炮連同轉台重量超三百噸,需電力驅動,而為其提供動力的發電站則在後山。於是小分隊趁機炸毀了該發電站,這使得該巨炮炮管無法轉動,作戰時射界被固定,防空罩也關不上,在蘇軍戰機轟炸下迅速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