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弦雅音】茶語

  姚 珏

  前幾天,第16屆香港國際茶展成功舉行。這個茶展從2009年首次舉辦,已經是亞洲最大型的茶類展覽之一。香港作為大灣區嶺南文化的地區之一,飲茶文化興盛。19世紀中期,香港已經有三元樓、興華樓等茶館,「一盅兩件」已經是特有的茶文化。飲茶不僅清心暖胃,更包含豐富的傳統文化。一年一度的國際茶展不僅僅吸引本地及內地的參展商,更吸引國際展商,體現茶文化也是香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上兩周我帶領香港孩子們去福建巡演,也品嘗了很多當地的茶。福建的茶聞名天下,特別是武夷山的大紅袍。這是武夷岩茶的一種,母樹是生長在峭壁上的千年古樹,經歲月風雨洗禮,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澤東主席把4両大紅袍茶葉贈送給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納悶,對泱泱大國之小氣不免心生疑竇。但周恩來總理解釋,武夷大紅袍是中國歷代皇家貢品,母樹一年總產量只有8両,主席送你4両,剛好是「半壁江山」。雙方會心而笑,通過茶葉也為中美兩國外交留下一段佳話。

  中國的茶文化真的是特別深厚豐富,任何一種茶,在不同的地方它們都會有不同的味道。中華文化在不同時代吸納各種元素創新,具有廣闊的包容性,在福建泉州,我們看到傳統的非遺文化提線木偶,也選用一段西方的音樂來表達,既開放融合又推陳出新。當地的茶文化也是如此,在福建的茶園,可以看到茶農們不斷嘗試、不斷創新,茶文化本身也是百花齊放,與時俱進。

  中國的茶文化本身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溝通方式。不僅通過煮茶、品茶的過程感受滋味,更能從中悟出茶道精神。中國的儒釋道三家思想在茶文化中都有融合,儒家通過品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強調茶的自然觀,佛家思想則從茶的真諦思考人生。可以看到茶文化本身的海納百川、兼容並包,也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包容性的精髓。

  小小幾片茶樹葉子要成為香氣四溢的香茶,還要經過製茶的工藝,根據工藝方式和茶多酚氧化程度不同,能分為紅茶、綠茶、白茶、青茶(烏龍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從平凡到珍貴,這其中也蘊含着人生的道理。這有點像最近很火的電視劇《凡人修仙傳》,主人公韓立從無靈根的凡人最後飛升成仙。一方面主人公的經歷體現了平凡成就非凡需要錘煉,另一方面主人公的提升需要不斷從珍稀植物煉製丹藥,提升修為。其實茶在中國最早的誕生也是幾千年前為了藥用發現的植物,因此道教中就有飲茶有利修道成仙之說。

  最近我女兒特別喜歡茶,也在研究茶文化,我們家裏也常有不同的茶,每天我和她有時間的話,就會一起品茗對談。甚至不用太多的語言,即使只是一起喝喝茶,也是很好的交流。因為茶文化的本質就是通過茶香和滋味,讓人的精神脫離雜念,產生一種禪意的安心和思考,因此茶語也是一種「忘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