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攜新書《放寬心,吃茶去》亮相直播間 大作家的小確幸 首次公開全記錄

著名作家莫言與書法家王振共同創作的隨筆集《放寬心,吃茶去》近日在莫言抖音直播間正式首發。這部作品以散文、詩歌、攝影等形式記錄日常生活,將山川湖海、市井煙火的美好瞬間一一定格,最終形成一部興味盎然的文字版的Vlog。直播間裏,莫言、王振、著名主持人楊瀾一起暢談了這部作品背後的創作點滴。●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寶峰 北京報道
《放寬心,吃茶去》一共五章,首次收錄了有關莫言日常生活的攝影作品,內文全彩四色,讀者可以身臨其境地跟隨大作家走進生活的「集市」。作為莫言首部記錄生活小確幸的隨筆集,翻開《放寬心,吃茶去》,人們不僅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幽默有趣的莫言,還能感受到他對人生的獨特思考。
在這部作品中出現的每一片土地,都記錄着作家的生活感悟和文學思考。在山東,莫言在膠州的土地上學習用拖拉機割玉米。面對機械化勞作的效率,莫言感嘆:彎着腰的痛苦,只有彎過腰的人才知道,而直起腰來的幸福,也只有彎過腰的人能體會。在湖南,莫言遊鳳凰古城,賞沱江晚景,寫下:在鳳凰的石橋上,看沱江裏的暮雲,滿頭銀飾的少女鑲嵌在雲裏,夢裏,人與橋動盪不安,還有什麼不能釋懷。
在英國,莫言參觀了狄更斯故居並手書狄更斯名言:人要像牡蠣一樣,神秘、自給自足而且孤獨。原來孤獨是如此具體的存在,是人們胸腔裏緩慢開合的貝殼。在肯尼亞,莫言荒原逐獸,追記:君子思豹變,莫忘初始心。路在常理外,舉火苦追尋。在希臘,莫言記下阿波羅神廟前的石壁上古希臘先哲們留給後人的三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承諾會帶來痛苦。
相比於宏大敘事,《放寬心,吃茶去》更關注小事中的體悟和感動。莫言再登岳陽樓時,回憶起十年前初登此樓,一老者與莫言打招呼,不慎失足磕到門齒,又有稚童十數人邀他簽名合影。如今憑欄遠眺,莫言發出感嘆:想那老者門齒已補,孩子們也都考上大學了吧!
茶碗一傾 天地廣闊
《放寬心,吃茶去》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元、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天地間的生靈,各有各的活法,沒有標準的答案,沒有必須遵循的路徑。在這部作品中,每一個方向都是獨特的風景,每一個物種都順應其本質,活出鋒芒,萬類自得,生命的自由與蓬勃無處不在。莫言感慨:人生百歲也嫌短,櫻花三日亦燦爛。櫻花花期雖僅幾日,卻能在盛放時傾盡絢爛,綻放得熱烈、徹底。
《放寬心,吃茶去》的書名,源自莫言因柏林禪寺未開,只能在門外遙觀時創作的詩句:「放寬心境吃茶去,大義微言夢裏尋」。莫言並未執着於入寺的結果,而是將寺外所見所感轉化為創作靈感。
還有一次,當莫言在頤和園刻意拍月未得滿意作品時,他便寫下「釣來東海一輪月,照我蹣跚夜路行」,不困於沒拍到好照片的遺憾,轉而捕捉過程中偶然湧現的詩意。這些故事共同表現了「放寬心」的本質:主動接納世界的不確定性,與生活和解,讓過程本身成為滋養生命的力量。正如莫言所說:「就像獵人打獵,不一定每天都有收穫,但過程本身就有意義。」
直播間裏,楊瀾與莫言、王振的對話也圍繞「放寬心」展開。楊瀾問到:「今天份子錢都沒掙夠,怎麼放寬心?」莫言的回答則樸素有力:「你沒放寬心也是掙不夠,事情已經發生,緊張焦慮都於事無補。不如放寬心,喝杯茶,冷靜下來想辦法再繞一條路。」他認為,「放寬心」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接受不如意、調整心態的能力。
最想在夢中與李白相見
對話過程中,談及讓莫言感到最親切的古代文人時,莫言說最想在夢中相見的是李白。「李白無邊無沿蓬勃的想像力、放浪不羈的精神狀態、瀟灑的人生態度,這都是令歷代文人嚮往的。」
「如果真的像他當時想像的那樣出入宮廷、高官厚祿,恐怕也沒有後來那麼多充滿浪漫主義的想像的詩篇了。」在莫言眼中,李白的放浪不羈正是一種「寬心」,他在逆境中舒展自我的力量,面對命運無常依然保有對世界的熱愛與創造力,傳達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情。
作為莫言首部聚焦「生活小確幸」的隨筆集,《放寬心,吃茶去》以「往四面八方去,向自由自在行」的姿態,展現了一個豁達、有趣的莫言。書中既有「櫻花三日亦燦爛」的生命熱忱,也有接受遺憾的從容。真正的「放寬心」,是遵從內心,看見過程,為微小舉杯。
看慣多少興亡事 誰比它見多識廣
在《放寬心,吃茶去》中,有一篇名為《巍然屹立王者風範》的文章。莫言在其中寫到:「屹立在山坡上三千兩百多年,送走過多少晚霞,迎來過多少朝陽,看慣多少興亡事,歷經了多少風暴雨狂,宏大的地球上,還有誰比它見多識廣。」
古人站大樹前,曾發「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之感慨,嘆人生之短暫,歲月之無情。想到這裏,莫言不禁感嘆,「今我立樹王前,更感造物之神奇,自然之佳妙,人生之有趣。能與三千二百歲老樹共沐春光,同吸靈氣,吾輩是何等之幸運,何等之快慰。」
在另一篇《攝月小記》裏,莫言記述到:「黃昏入園,急行至十七孔橋邊候月,但東邊天際有朦朧霧氣,又有霓虹閃爍,令人擔憂。直至八時十分,暗紅的月亮方從林木間露出臉膛。東邊天際依然晦暗模糊,雖費盡心機,也未拍得一張滿意的照片,此時看園人厲聲催促離園,只好怏怏而退。」
經歷了這次「攝月不成」的小事,莫言得出感悟,「由此可見,心想未必事成,無意之中得到,也許就是最好的。對於攝影來說,尤其是這樣。正如俗言所道: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行。世間多少好光景,猶如黃粱夢一場。」
【心聲】小說技法其實並無新舊之分
「我對銳意創新者一向敬仰。許多現在看起來離經叛道、不被接受的東西,將來有可能成為後人眼裏的經典。」在一篇《游泳與書法》的文章裏,莫言寫到:現在最好不要採取一棒子打死的態度。但創新者也應研究創新的規律,即創新其實是量變的積累,另起爐灶幾乎是不大可能的。書法領域的創新更是如此。
莫言還在這篇文章裏寫到,「吾在小說創作領域,一直銳意求新。但近年愈來愈感到小說技法其實並無嚴格的新舊之分。無論如何新,最基本的東西還是必須遵守。書法大概也是如此吧。我是業餘愛好者,不敢妄言,泛泛淺見,供方家兩哂耳。」
在另一篇《九龍皇帝塗鴉大師》的文章裏,莫言同樣談到了創新的話題。「剛開始人們反對他、舉報他,警察訓斥他、拘留他,但只要放了他,他就會提着墨桶上街。政府不得不僱請專人用油漆覆蓋他的墨跡。而覆蓋後的牆壁或廊柱更激發了他的書寫慾望,漸漸地,人們習慣了他、接受了他,他的書寫成為了行為藝術,成為了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