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成「技術轉移站」 傳授實用解決方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在繁華香港的邊陲,漁農自然護理署大龍實驗農場猶如一片靜謐的綠洲,默默耕耘着永續農業的未來。主責園藝的漁護署農業主任張栢然在此帶領團隊,透過實地示範與技術研發,為本地農友鋪設一條通往有機耕作的康莊大道。他強調,大龍農場不僅是試驗基地,更是重要的「技術轉移站」,核心使命在於將環保種植、病蟲害管理及應對極端天氣的實用解決方案,無私傳授給業界。

  嚴控水分 減雨多「爆果」損失

  在大龍農場,團隊巧妙地將周邊收集的枯枝落葉及農作物殘餘廢料,透過場內自建的堆肥設施轉化為肥沃的「黑金」。此舉不僅實現了資源循環再生,更為農友提供了將有機廢物「點廢成肥」的活教材,示範如何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滋養土地。

  農友由慣行農法轉向環境友善模式,常面臨土壤肥力維持與病蟲害防治的雙重挑戰。張栢然介紹,不斷試驗新的有機農藥,如印楝素和苦參鹼,力求破解農友的實戰難題,更令人矚目的是2003年研發的「吸蟲機」,成功克制了肆虐十字花科蔬菜的黃曲條跳甲(狗虱仔)。同時,團隊亦改良了防治瓜實蠅的綜合方法,在提升防控效率之餘,更顯著降低了成本,讓有機種植更具經濟可行性。

  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張栢然團隊亦發展出前瞻性的應對策略。針對豪雨威脅,本地農場示範指導農友堆高田壟,並善用田間高低坡度及排水渠道,有效疏導積水。對於如西瓜等易受雨水影響的嬌貴作物,則採用防雨棚、鋪設膠膜等保護設施,精準控制水分,大幅降低因雨水過多導致的「爆果」損失,保障收成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