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澳海環明鏡 奇峰落彩虹——深圳街道素描(一)

木 木
「澳」本義指港灣,即海邊彎曲可以停船的地方。東南沿海水灣眾多,以澳作地名十分普遍,如澳門、淇澳、大澳等。南澳,顧名思義,就是南部的海灣。顯然,這並不是一個有着特別內涵的地名,所以不少地方都有叫南澳的,有的是縣,有的是鎮,有的是街道,有的是村,有的可能只是一個漁民偶爾泊船卻無人定居的小碼頭。
深圳南澳,1986年設鎮,2004年改設街道,隸屬大鵬新區。在全市(不含深汕合作區)74個街道中,南澳街道的辨識度極高,可以用三個「最」和三個「代表性」來概括。
三個「最」,即地理位置最靠南,陸域面積最大,常住人口最少。深圳地形東西狹長,西有南頭半島,東有大鵬半島,如兩隻巨錨穩穩地插入南海之中。南澳位於大鵬半島南部,緯度比南頭更靠南,因而成了深圳的「南極」。這裏通常被稱作三面環海,東為大亞灣,西為大鵬灣,南接南海萬頃碧波。不過,南澳街道北部雖然與大鵬街道陸地相連,但連接處十分狹窄,使南澳看起來更像一個獨立的島嶼,說它四面環海也許更貼切。事實上,南澳北邊水域,正是大亞灣西南部深入大鵬半島的一個內灣——大鵬澳。
南澳是深圳陸域面積最大的街道,約115平方公里。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多為丘陵山地,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在這片龐大的土地上,常住人口不到3萬人,包括戶籍人口7,335人,管理人口2.15萬人,為深圳各街道最少。可每逢節假日,遊客卻以數十萬計。傍晚從大鵬回深圳城區,堵車的長龍可以延續到午夜之後,成為南澳遊最深刻的記憶。
南澳的三個「代表性」,是其山海人文特色的具象化,在深圳多樣化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首先是代表性山脈,大鵬山雄踞半島之上,成為大鵬所城以及深圳別稱「鵬城」的來源。主峰海拔869.7米,為深圳第二高峰。山體由七個秀美的山頭聯袂而成,逶迤錯落如大鵬展翅,霧雲繚繞似仙女出浴,故大鵬山又名七娘山。茂密的森林植被和火山地質遺蹟是兩大看點,瀑布雲奇景尤為壯觀。大鵬山次峰名大雁頂,海拔804米,為深圳第三高峰。該峰位於深圳陸地最東頭,由此西望,峰巒溝壑綿延,林深草密,溪流潺潺。往東則海天一色,南部是煙波浩渺的南海,北部是群島散布的大亞灣。居高臨下,大雁頂成為深圳十峰中視野最遼闊、山海大觀最集中的所在。
圍繞大鵬諸峰,是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這是深圳市面積最大的公園,也是全市唯一的國家級地質類自然公園。大鵬山脈作為1.45億年前燕山運動留下的遺蹟,海蝕海積地貌比較典型。公園覆蓋的地質遺蹟保護範圍達150平方公里,專屬保護區亦有近50平方公里。公園內建有兩條科考登山線路:一是直達主峰的主峰科考線,二是通向大雁頂的鹿雁科考線。科考線串聯起沿途地質遺蹟,每隔一兩百米設有註明里程、海拔、經緯度的標距碑以及解釋特別地質現象的說明牌。在景觀比較集中的路段,建了數個觀景平台,以拓展遊人視野,近賞群山秀色,遠眺大海碧波。
其次是代表性海灘,著名的「南澳七灘」分布在四周,尤以北部的桔釣沙、鹿嘴和南部的東涌、西涌最為人熟知。桔釣沙呈月牙狀,三面青山相擁,據說是深圳沙粒最細的海灘,沙質細而白,故被稱作「銀灘」。鹿嘴是周星馳《美人魚》的拍攝地,美人魚洞深入絕壁,潮水一波一波湧入,又一浪一浪湧出,彷彿一群群美人魚正嬉戲打鬧。沿着大鵬澳海邊棧道,從桔釣沙經楊梅坑小鎮,漫步到鹿嘴山莊,山色海景,嘆為觀止。各種水上運動設施如大鵬遊艇會、浪騎遊艇會、七星灣遊艇會等,與碧浪青波相映成趣,吸引了全國近四分之一帆船賽事和深圳唯一海上龍舟賽來此舉行。
東涌位於大亞灣和大鵬灣分界處,以原生態的紅樹林濕地聞名。西涌長約3.2公里,是深圳最大的沙灘和海濱浴場,亦是全市最有代表性的海濱風景區。連接東西涌的海岸穿越線,入選《國家地理雜誌》評定的「中國最美十大徒步路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東西橫亘的大鵬山脈將城市燈火層層遮擋,賦予了這裏得天獨厚的暗夜生態。西涌片區作為中國首個國際暗夜社區,深圳市天文台在此落戶,天文愛好者將其視為難得一遇的觀星勝地。
再次是代表性歷史文化,集中體現在濱海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客家文化融合疍民文化而形成的濱海客家文化傳統,在南澳街道42個自然村落中生動地保存着。這些村落大多依山靠海而建,茂林掩映,清溪環繞,頗有世外桃源之風。最古老的鶴藪村,宋末元初開村,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也有村落建在海拔數百米的山腰上,如半天雲村、高嶺村、鵝公村等。據周氏族譜記載,高嶺村民為《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後裔。由於交通不變和水源保護需要,三個村均已整體搬遷到山腳,餘下殘破的建築和百年古樹。少數保存完好的老宅子裏,還住着幾戶看果園的人家或外地人開辦的農家樂。周末節假日,戶外運動愛好者絡繹不絕,到這些古村落探幽尋趣。
八十多年前,正是在這片天涯海角的深山密林裏,在這些群星散落的自然村落中,中共廣東省臨委和東江縱隊堅持抗戰,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鵝公村《前進報》活動地、大山田村省臨委駐地舊址、半天雲村省臨委電台舊址、西貢村省臨委電台聯絡台舊址、西貢村省臨委新聞台電台舊址……在西貢村一幢舊民居裏,建有一個小型博物館,展示當年省臨委和東江縱隊的活動軌跡,特別是電台運作情況。博物館外牆懸掛一幅宣傳畫,是時任中共廣東省臨委書記兼東江縱隊政委尹林平眺望大海的場景。畫面上配有摘自尹林平警衛員邱特回憶錄中的文字,讀之再三,一股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之情油然而生:
「在西涌的大海邊,在沙灘上,在巨石邊,眺望無邊的海洋,眺望衝擊海洋的巨浪,浪花透過斜陽,五光十色散落在空間,他對那美麗喜人的景色,讚嘆不已。」
今日南澳,猶如丹青妙手極盡渲染的一幅山水長卷,濃墨重彩,在海天間徐徐展開。這裏有億萬年的地質記憶,有千百年的移民文化,有原始森林葱蘢勃鬱的「綠」,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紅」,海洋牧場方興未艾的「藍」……資源豐厚,韻味深遠——
大鵬山下大鵬灣 無限風光向蔚藍
修竹茂林紅驛道 星空暗夜白沙灘
半天雲外尋遺蹟 高嶺村頭話愛蓮
一抹斜陽蒼莽裏 娉娉裊裊起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