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手記】結緣即食麵

  文公子

  文公子喜愛即食麵,現在也會在茶餐廳吃早餐時,點即食麵套餐。香港人稱即食麵為公仔麵,但茶餐廳早已不用公仔麵,而是大光麵一類的批發泡麵。而不少消費者都喜歡將公仔麵轉為出前一丁麵(丁麵),感覺品味較高。文公子愛吃煮得較腍(軟熟)的麵,但茶餐廳卻偏偏傾向只將麵煮得略軟就上桌奉客,原因是不少消費者喜吃較硬身爽口的麵條。所以文公子在下單時,都必向侍應千叮萬囑,要煮腍一點的麵,但很多時端上來的,也只是一碗尚未煮透的泡麵。有人說,麵泡長一點時間,就會變腍軟了,但事實上,煮腍的麵與泡腍的麵,食味完全是兩個層次。因此,廚房是否肯聆聽顧客要求煮腍即食麵,就成為文公子選茶餐廳的決定性因素。

  文公子與即食麵結緣,始於小學時往公仔麵廠參觀。參觀完自動化的生產流程後,大家可以發問,文公子就問了一個當時人人想問但不敢問的題目:「聽說吃得公仔麵太多,胃部會結一層蠟的,會嗎?」對方當然有官方回應,說如果如此有害,政府應該早就禁售了。只是當年大家都不知即食麵含有大量反式脂肪,對心血管健康無益。

  後來升中後,學生飯堂有售統一出品的福字麵(福麵),淨麵1元,加多一片薄薄的火腿售1元5角;家境清貧的文公子只能吃淨麵。店家將麵餅連味粉放在碗內,購買時加上熱水,慢慢泡熟;相信是唯一泡腍而文公子也吃得津津有味的即食麵。記得有一年暑假,回學校參加康樂活動,有以「揼波拿」(即Bingo遊戲)形式的抽獎,文公子有幸中了大獎,是一整箱的出前一丁雞蓉味即食麵。因為丁麵屬於貴價麵,當時的心情興奮得難以形容,最後,整個暑假也幾乎每天煮一個雞蓉麵作早餐,每次都不期然飲盡由味精配成加麻油的雞湯,回味再三;至今仍時有選購,追尋童年回憶。

  升上大學後,在四年級終於分配到宿位,但由於宿舍位置有點偏遠,要爬200級左右的樓梯才可到達飯堂,所以有時也會自煮。原來大學男生宿舍有不成文規定,如果煮即食麵的話,只吃一個麵是會被取笑的,因此就會煮兩個丁麵或福麵。當時,跟隨同學們的秘方,不落味粉,而是加入整罐的回鍋肉或五香肉丁,辣味開胃,果然能食盡兩個麵餅。記得當時還買了一個有蓋大膠碗,專用來泡福麵,大小剛好;現在膠碗仍在家中,作為青春歲月的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