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之民生福祉篇】急難愁盼加力解決 民生指標超額完成 育教醫養政策接續 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中央發布「民生10條」專解群眾急難愁盼、千億補貼照亮千萬家庭的育兒路、分步推進免費學前教育意在消除教育焦慮的第一道門檻、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在「十四五」收官之際,中國交出了一張暖暖的民生成績單。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衞生體系已經建成,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這是民生保障更加完善的5年。「『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了7項民生指標,在20項主要指標中佔比超1/3,是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中國接續推出一批民生政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育教補貼實在 建生育友好社會
內地育兒補貼制度日前正式出台,明確今年起3周歲前每孩每年補貼3,600元(人民幣,下同)。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範圍、普惠式、直接性向群眾發放的民生保障現金補貼。國家「育兒補貼補助資金」今年初步安排預算900億元左右,各地將在8月下旬陸續開放申領。對此,許多家長感慨生育環境正不斷變好,社會對孩子們的關心越來越多。
「突如其來的幸福!按照新規,我家每個孩子可以領9,900元的育兒補貼,雙胞胎就是19,800元,實實在在補貼了奶粉錢。」北京的徐先生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的雙胞胎兒子於2024年9月出生,按規定可領33個月的補貼。「預計後續還能趕上幼兒園保教費全免等很多惠民政策,學位也會更加充裕。」他說。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學院教授王水雄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發放育兒補貼,是以貨幣形式釋放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強烈信號。
異地就醫便利 藥品越來越便宜
這是「急難愁盼」得以加力解決的5年。聚焦「一老」,全國護理型養老床位佔比提高到64.6%;聚焦「一小」,在300多個地級市和人口大縣建設了託育綜合服務中心;聚焦看病難,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加快擴容下沉,新增布局11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聚焦看病貴,402種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跨省異地就醫從無到有,惠及4億多人次。
「孩子不放心我一個人在老家做手術,就給我辦了異地就醫。」來自江蘇的王先生剛在北京某醫院做完冠狀動脈手術,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這幾年,藥品的價格越來越便宜了。異地就醫的手續全程都可以在網上操作,醫保卡直接結算,十分便利。
今年6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寫入中央文件標題,從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等方面提出10項務實舉措。對此,王水雄表示,這份文件在諸多領域都具有指導性意義,尤其在教育、醫療和就業等中國普通民眾急難愁盼的重點問題領域,提出了指導性意見,體現了中央和國務院直面困難,協調力量,攻堅克難的精神。
就業總體穩定 高技人才超6千萬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5年來,中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為民生改善提供了基礎支撐。為提升就業率,「十四五」期間,人社部門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工就業,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同時,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目前中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
「公司有完善的培訓制度,讓我能通過深入學習更好地上崗。」江蘇某大學計算機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楊同學今年入職了廣東一家知名信息與通信企業。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培訓結束後,他將有望被派往北京分公司上班。自己班裏很多同學是通過校園招聘會解決的就業,在各地各項補貼等就業政策的支持下,不少公司的招聘規模在不斷擴大。
這是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的5年。近幾年,河北易縣的高先生經常幫當地村民在網上售賣鵝蛋、小米、紅豆、各種應季水果等當地特產,並實時結款。他還幫一些外出務工的青年返鄉辦了養雞場和紅薯乾加工廠等,有的村民還開啟了直播帶貨模式,收入超過在城裏打工。在他看來,提升農村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點之一。
如今,「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民生指標均已實現,有的甚至是超預期實現。「十五五」正醞釀新的篇章,多位專家表示,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就業、教育、醫療、社保、託育、養老等,仍將是「十五五」期間的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