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有征】陝西麵食

  劉 征

  之前看過一部講鄰里溫情的電影,具體內容忘了,就記得那個開頭,有一個居酒屋來了一位客人,開始跟老闆娘閒聊,當說到自己家鄉的時候,店裏早就坐着的一位客人忽然抬起頭來,說他也是老闆娘的同鄉,然後3個人就聊了起來,就好像老相識那樣。

  我想人對於故鄉是有一種執念的,就好像我,最懷念的就是陝西的麵食。在這漂泊在外的20多年裏,我只有一次在杭州的某一個小飯館吃到過陝西的麵食。那是一個大商場,一個不起眼的小舖子,老闆在點過單之後,就像是遺忘了你的存在,過了幾百個世紀,他才端出一碗麵來,是一個大碗的棍棍麵,那麵條粗細不均,不過極勁道。

  沒錯,就是這個味道。陝西人對於麵食的固執,是從一碗必須要現擀麵、現下麵,然後無論手工如何,都必須親自現拉的手工麵。所以,我對陝西麵條的第一個執念就是那個不均勻的粗細——真正的手工麵不可能每一根麵都是一樣粗。

  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後的所有外地陝西麵館,都無一例外沒有這家的味道。即便第一眼,就不是,它們太整齊了。

  陝西麵食,是不與時代同步的。它就像那座西安古城一樣古老。或者,你可以斷定它是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之前的產物。因為它不可複製,而它最大的美德竟然是慢。

  慢到極致的便是牛羊肉泡饃。倘若你要在西安吃一碗羊肉泡饃,過一會兒,店家端上來的多半不是一個成品,而是一隻藍印花大瓷碗和兩個餅。這個意思是說,要吃飯,先掰饃。且愈是掰得細,愈是證明你掰得好。

  小的時候,我的父輩這樣教育我。再早之前,我的祖輩這樣教育我的父輩。可以說,打從掰饃開始,這頓飯就開始了。吃飯是一件快樂的事,這快樂可以延續很長時間。

  全國上下,乃至世界各地,甚至是最具有煙火味道、節奏最慢的意大利,都沒有這樣的傳統。意大利人吃的通心粉,不是我們在超市裏買來的硬粉,而是現做出來的軟粉,所以,意大利通心粉在世界各處都吃不到正宗的,若說一些意大利之外的意大利餐廳,有時候會吃到手工現做的意大利麵,卻又因為裝潢得過於精緻而失去了意餐的精髓。

  不過,即便意大利本國的麵食,也沒有陝西的羊肉泡饃這麼麻煩。它所花費的功夫不但翻倍,而且,還必須由廚房和客人一起完成。如果用經濟來衡量這種行為,是如何也說不通的。在餐飲業當中,有一個名詞叫做翻桌率,說的是一個桌子一天來幾桌客人,換的愈多,店家掙的錢也就愈多,這種意識哪怕在首府西安也是行不通的。

  羊肉泡饃就不必說了,其他麵食,包括褲帶麵、棍棍麵、岐山臊子麵,沒有一樣不是現擀麵現下鍋。延續到陝西周邊,尤其是以北地區,全都如此。外地人應當在吃蘭州拉麵的時候看到過,或者山西刀削麵也是如此,不過論到種類和做法的麻煩,唯有陝西。

  最近流行全國的袁記餛飩舖也以手工大餛飩而聞名。他們為了突出現包,會把廚房放在臨街的落地玻璃窗背後,路人第一眼看去,就是包餛飩的師傅。陝西麵食也是如此,不過,這不是最高要求,而是最低要求。自古長安多繁華,不是指金錢,而是指揮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