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人網事】貓爪盛宴

  狸美美

  香港8天內4次黑雨,愣是沒攔住一眾貓奴的拳拳事主心。2025年香港貓迷博覽會在滂沱大雨中再創佳績,3天超過20萬人次入場,同比增幅12%。即便在臨近閉館時,依然人潮不斷。重點是,旺丁還旺財,不少鏟屎官一出手便是幾千蚊,冒雨而來有多狼狽,刷卡付款就有多豪爽。這是什麼精神?這根本就是信仰。而貓爪掀開的,也不只是雨幕,更是一個年逾24億港元的「喵經濟」版圖。

  最新調查顯示,港人月均養貓花費已達2,006元,同比飆升6.2%,是通脹的三倍。其中,月擲3,500至5,000港元的「土豪貓主」也從佔比10%躍至13%。這當中,消費結構升級是最顯著的特點。以此次展覽為例,最熱銷的是便於經常更換口味的小包裝高端貓糧、帶各種保健功能的養生貓條以及寵物保險、基因檢測、體檢套餐。鏟屎官的晚飯可以是28元的岱民,但貓主子的零食必須是58元一個的新西蘭鱈魚罐頭。

  不可思議嗎?其實也不難理解。不止是香港,近年整個東亞的生育率都持續萎靡,伴隨着不育甚至不婚的,是寵物數量逆勢攀升。很簡單,情感總要有個落腳點,精神總要有個支撐力。小紅書上,寵物貼最常見的兩個文案是「世界破破爛爛,小貓/小狗縫縫補補」,以及「這和親生的有什麼區別?」此外還有社會老齡化的影響,對於愈來愈多的高齡族群和空巢老人,寵物是他們重要的陪伴者,能有效緩解孤獨,提升生活品質。

  所以雖被戲稱為主子,但貓狗與主人間的核心連結是親情。寵物不再僅僅是動物,而是晉升為家庭成員,乃至「毛孩子」。牠們並沒有「作威作福」,也不是「躺平偶像」、「貓生贏家」,人家全天候在發揮着自身價值——承載着主人們深厚的情感寄託。

  養寵替代的是生育,貓貓狗狗填補的是情感空洞,寵物消費的本質是購買慰藉。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的進步也為寵物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寵物餵食器、自動清潔貓砂盆、寵物健康監測器、寵物互動攝影機等科技產品,不僅提升了養寵的便利性,也讓貓奴們能更科學、更精準地管理主子們的健康和生活。這些創新產品滿足了現代鏟屎官對「智慧養寵」的需求,也成為寵物經濟新的增長點。

  除此之外,高度發達的社交媒體,促成了大量寵物網紅,製造出一個個流量密碼,引領了時尚潮流,也刺激了寵物用品的消費。這種線上線下的互動,進一步鞏固了寵物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並驅動了寵物經濟的持續升溫。

  而當情感剛需促成的消費升級再疊加上科技Buff,「喵經濟」的潛力不容小覷。這一點上,資本的嗅覺相當靈敏,比如內地寵物企業紛紛崛起,今年一季度A股寵物概念板塊區間漲幅高達82.9%。至於全球寵物食品市場,預計2027年時可達3,500億美元。

  這場有關貓爪的盛宴,才剛開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