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高溫】南師北調裝機忙

●空調安裝師傅正在作業中。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空調安裝師傅正在作業中。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哈爾濱的家電商場,空調銷售火爆。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哈爾濱的家電商場,空調銷售火爆。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黑龍江財經學院學生宿舍已安裝完成空調設備。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黑龍江財經學院學生宿舍已安裝完成空調設備。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暑期,許多遊客來到海南三亞,感受與海共舞的樂趣。 新華社
●暑期,許多遊客來到海南三亞,感受與海共舞的樂趣。 新華社

●哈爾濱遊客齊女士在海南泡泳池、喝清補涼。 香港文匯報哈爾濱傳真
●哈爾濱遊客齊女士在海南泡泳池、喝清補涼。 香港文匯報哈爾濱傳真

●哈爾濱持續高溫,位於松北區融創茂的熱雪奇跡卻熱鬧非凡。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哈爾濱持續高溫,位於松北區融創茂的熱雪奇跡卻熱鬧非凡。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今年夏天,中國東北地區遭遇55年來罕見的高溫天氣,最北端的漠河氣溫都連續幾天突破35℃大關,地表溫度高達65℃。隨着氣溫飆升,空調需求暴增,東北出現空調搶購潮。接近40℃高溫裹挾着濕氣撲面而來,在黑龍江哈爾濱一棟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舊樓外,來自河南的空調安裝師傅李國強(化名)舉着衝擊鑽,在40厘米厚的磚牆上艱難作業。汗水順着他的安全帽帶往下淌,在水泥地上砸出深色的印記。「這牆比南方厚一倍,鑽頭都得換特製的。」他擦了把汗,笑着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與此同時,數千公里外的海南三亞,哈爾濱遊客正躺在酒店泳池的浮排上刷着手機享受着絲絲清涼,海風拂面,一掃東北老家的悶熱與黏膩。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海江、王欣欣 哈爾濱報道

  「東北地區牆體比南方厚一倍!」河南空調安裝師傅李國強在哈爾濱一棟老樓外滿頭大汗。隨着東北遭遇55年罕見極端高溫,空調安裝量7天暴漲16倍,格力、海爾等企業緊急從南方調派1,500名安裝工馳援。然而,零下30℃凍土層改造的房屋、無預留外機口的磚混結構,讓這場「南師北調」的技術攻堅戰陷入膠着。

  今年以來,東北出現極端高溫天氣,據中國氣象局消息,今年7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北部等地偏高1℃-2℃。在此背景下,東北因高溫頻上熱搜,瀋陽時隔6年衝上35℃,漠河時隔55年連續兩天出現35℃以上高溫。有東北市民接受採訪時表示,東北傳統熱季一般為7到8月,可能忍一忍就會過去,但今年6月份便開始高溫,高溫時間長是刺激東北居民買空調的重要原因。

  空調銷量攀升 部分型號「一機難求」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海爾集團公司了解到,7月以來,海爾空調在東北銷量持續攀升:吉林安裝量同比增長563%,黑龍江零售額同比增長333%,遼寧同比增幅達518%。極端高溫下,原本以供暖為主的東北市場成為家電行業新藍海。京東物流數據顯示,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地空調配送量7天增長12倍,部分型號甚至出現「一機難求」。

  在中國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海爾是極少數能完成配送安裝的品牌。當地的松盈酒店老闆算了一筆賬,「裝空調後夏季入住率提升40%,北方客人專門衝着冷氣來。」

  儘管廠商緊急調派1,500名安裝工馳援,但需求激增仍導致服務延遲。哈爾濱市民黃女士反映,其在三個電商平台同時下單空調,仍等待多日才完成安裝。業內人士指出,東北空調市場爆發暴露出服務資源匹配短板,未來需建立更靈活的本地化服務網絡以應對極端天氣挑戰。

  牆厚鑽孔耗時長 安裝難度倍增

  李國強已在哈爾濱連續奮戰半月,每日5點出門、深夜11點收工。他感慨,「沒想到安空調也能『出公差』,等忙完一定要好好逛逛這座名城。」

  南北氣候差異讓安裝工作難度倍增。李國強介紹,南方牆體厚20餘厘米,鑽孔僅需1小時;而哈爾濱牆體普遍達40厘米甚至更厚,且含保溫層、鋼筋網等複雜結構,鑽孔耗時超長,夾層牆最厚處達1米,需更換七八根鑽桿才能打穿。「在南方一天能裝10台,剛到哈爾濱時一天只能裝2至3台,現在熟練了也不過4至5台。」他坦言,高空懸吊安裝外機支架更添風險。

  為應對挑戰,各品牌調整策略,每組安裝隊配備南北師傅各一名,由熟悉本地環境的北方師傅主導施工,南方師傅配合技術細節。儘管效率提升,但訂單激增仍導致安裝周期延長,部分客戶需等待一周以上。

  高校批量採購空調解暑

  為應對東北地區夏季極端高溫,黑龍江財經學院日前通過嚴格招標程序,一次性採購3,371套海爾空調,全面升級校內學習與生活環境。校方表示,此次採購聚焦產品耐高溫性能與低噪運行能力,旨在解決高校宿舍對空調設備的特殊需求。

  黑龍江財經學院後勤部門負責人表示,此次採購標誌着東北高校後勤保障從「基礎功能型」向「舒適體驗型」升級。目前,首批空調已進入安裝階段,預計覆蓋全校所有學生宿舍及教學樓。海爾空調東北區域負責人透露,未來將針對高校場景推出定製化維保方案,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程故障預警,確保設備長期穩定運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黑龍江當地了解到,今夏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也相繼完成學生宿舍及教學樓的空調安裝工作。

  北客南遊覓清涼

  當北方人湧向海南避暑時,三亞的酒店泳池正擠滿泡澡的東北遊客;當漠河北極村的民宿首次裝上空調,哈爾濱遊客已在五指山腳下避暑半個月。極端高溫打破季節旅遊定律,高溫「烤」驗之下,避暑成為了旅遊市場的剛需,消費者們的遊玩目的地隨之發生變化。以往被貼上「避寒過冬勝地」標籤的海南,今年成了不少北方人眼中的避暑新選擇。

  當東北氣溫衝上40℃時,三亞卻保持26℃-34℃的舒適區間。攜程數據顯示,7月三亞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210%,其中65%來自東北、華北地區。五指山、萬寧等地的民宿更出現「一房難求」,哈爾濱遊客齊女士表示,她已經在五指山腳下避暑半個月了。她說,「在東北那40℃的高溫下,空調房待久了也難受。來到海南,泡在泳池裏,再喝上一碗清補涼,那感覺比待在空調房舒服多了。」不止三亞,萬寧、陵水等依靠海洋和山地調節氣溫的城市,也成為北方遊客避暑的新寵。許多像齊女士這樣的哈爾濱遊客,選擇在這些相對小眾但清涼宜人的地方享受假期。

  南北溫差催生避暑新動向

  另一位哈爾濱遊客王先生則選擇了萬寧作為自己的避暑目的地。王先生平時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這次趁着高溫假期,帶着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兒子來到萬寧。他說,「這裏空氣清新,溫度適宜,每天可以帶着孩子在海邊散散步,或者去附近的熱帶雨林裏走走,感覺身心都得到了極大的放鬆。和在哈爾濱悶熱的夏天相比,這裏簡直就是天堂。」

  避暑需求催生「清涼經濟」,三亞酒店推出「空調+泳池」套餐,漠河開發「極地避暑」旅遊專線,貴州六盤水舉辦馬拉松避暑賽。國家文旅部測算,2025年暑期避暑旅遊市場規模將突破8,000億元,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引擎。

  度假村內遊 邊玩邊消暑

  面對持續高溫,傳統「找涼快地兒」的避暑模式正悄然升級。深入山林、親水嬉戲、體驗動感項目成為主流,避暑核心從被動躲避轉向主動享受,旅遊市場迎來「清涼經濟」新風口。位於哈爾濱以東近200公里的亞布力陽光度假村,憑借冬季滑雪場的知名度,今夏創新推出風車城堡露營地、陽光騎馬、霓虹飛毯等避暑項目,迅速成為周邊遊客的「清涼新寵」。

  「實在厭煩了在哈爾濱市『躲』在室內的生活,現在來到亞布力能玩水、騎馬、露營,孩子特別開心。」來自哈爾濱的遊客李女士說。亞布力陽光度假村市場營銷總監孫年偉說,夏季項目上線後,周末客房預訂量同比增長超200%,親子家庭佔比達70%。項目通過「冬季滑雪+夏季避暑」的雙輪驅動,有效延長了旅遊旺季,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等業態收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