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生存發展權 提升人民幸福感
羅天恩 清華大學憲法學博士 香港城巿大學法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今年7月,筆者有幸參加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舉辦的「香港青年國際法律人才『帶路行』」考察團,親身走進新疆,實地了解喀什古城的重建項目。作為一名長期研究憲法與人權議題的法律工作者,這次旅程讓筆者對「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有了更深刻、更具體的體會。
喀什古城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世界級文化古城,也是維吾爾族等多民族和睦共生的重要家園。改造前,這裏的基礎設施落後,居民居住條件堪憂、存在嚴重的地震與安全隱患;若以簡單拆遷、以現代化建設取代歷史風貌,既無法保障居住安全,也會令歷史與民族文化難以長久保存。
中國是全球減貧火車頭
但中央和地方堅持「以人為本,一戶一設計」的重建原則,將改善民生與保護文化並重。在設計方案過程中,充分聽取每家每戶的意見,既解決安居問題,又保存了民族風貌。重建後,居民住進了抗震新居,古城成為國家5A級景區,成為世界古城保護的範例。49,083戶、22萬喀什居民脫貧,民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喀什古城的重建經驗,充分展現中國堅定把發展權、生存權作為首要人權。在2015年,按照中國的標準,中國還有7,000萬人沒有脫貧。按照聯合國標準,中國還有2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中國提出繼續減貧的計劃,在短短6年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布,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8億多人成功脫貧,對世界減貧貢獻超過70%。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在2019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不把中國計算在內,全球貧困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強調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第二代人權觀,與部分西方已發展國家強調的公民和政治權利的第一代人權觀不同。中國認為,只有在保障人民的發展權、生存權的基礎上,所有人的自由與尊嚴才有堅實的社會根基。事實上,近年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近百個發展中國家集體為中國發聲,認同中國走切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認同中國在人權發展上的成就和進步。
港青講好中國人權故事
長期以來,在西方話語的渲染下,受已發展國家擁護的公民和政治權利等權利被視為「高級的」、「重要的」。相反,發展中國家重視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等權利被異化為「低級的」、「次要的」。
但是,喀什古城重生的今天,是中國尊重和保障人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在邊疆地區落地生根的真實縮影。這次「帶路行」不但讓香港青年親身體會到我國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更讓我們了解到國家以發展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觀。
正如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作為香港青年,我們更應該運用青年的聲音,以及兩文三語的優勢,向世界宣告中國把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各項權利統籌推進,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方針政策。青年在世界舞台上的話語權不但是中國人權事業的底氣,更是中國模式的自信來源,應該好好加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