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促加重罰則 盼增巡查及抽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禮願) 香港文匯報去年揭露,社區券計劃存在漏洞後,據悉社會福利署已迅速採取措施堵塞,包括加強抽查申請個案的使用服務情況,甚至會致電服務使用者,確保機構確實有提供服務。有經營社區券的社福業界人士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詐騙社區券津貼的代價沉重,涉事專業人士有可能被吊銷執業資格,服務機構亦隨時被「釘牌」,相信事件已足令業界警惕。為進一步完善計劃,特區政府必須繼續加強巡查及抽查,以及加重處罰違規機構,以收阻嚇作用。

  有提供社區券服務的安老院舍負責人鄒小姐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社區券計劃初期主要由非牟利機構(NGO)運作,但隨着需求增加,政府逐步開放予私人服務提供者參與。這一轉變雖然擴大服務覆蓋範圍,但同時也帶來了監管上的挑戰。鄒小姐解釋:「服務提供者每月可向社署申報服務類型、次數及時數,並獲得相應款項,初期社署僅每半年進行一次實地審查,日常則更多時依賴業界的誠信申報。」

  有機構冒認使用人簽名應對抽查

  對有部分服務提供者疑乘虛而入,利用監管漏洞牟取利益,有安老業界人士爆料,個別機構會虛構「員工」名單,甚至讓不具資格的人員假冒專業人士提供服務,或誇大服務時數和類型,從而向政府申領更多津貼。更甚者,當社署進行抽查時,部分機構甚至冒認社區券使用人的簽名,以為可以瞞天過海。

  自從香港文匯報去年報道踢爆亂象後,鄒小姐表示社署已加強抽查,並起到一定的監察作用,「例如,服務提供者是否真的有提供上門照顧服務?或者日間中心是否真的有為社區券申領者提供服務?這些都需要更嚴格的巡查和核實。」她強調,社署過去半年已加強社區券服務提供機構的審查,又對機構提交的申領津貼內容作出仔細審核,一旦發現資料不足,即馬上「打回頭」。

  服務提供者背景宜嚴查

  若要進一步加強監察,鄒小姐坦言行政成本不菲,她建議政府從審查服務提供者的背景作嚴格把關,因為服務提供者是專業人士,他們以專業資格作押注,違規違法的代價高昂,相信不會為短線利益冒險。

  同時,她建議政府可考慮引入實時監測系統,例如利用人工智能(AI)或物聯網技術,實現服務提供者的即時簽到和簽退機制,以確保服務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