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察秋毫】香港數字金融機遇無限 智慧監管助應對新挑戰

  陳湋銘 特許公司秘書公會會士、法律學士、EMBA、證監會持牌人

  隨着全球金融科技加速發展,數字金融正由邊緣概念走向核心應用,涵蓋虛擬資產、數字貨幣、智能合約及跨境支付等多個領域。近日,香港正式推出新的數字金融監管制度,要求相關服務提供者須持牌經營、確保充足儲備、每日披露資產淨值,並由第三方定期審核,嚴謹度在全球居前列。

  此舉旨在防範金融風險、保障投資者利益、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穩健形象。然而,隨着監管範圍逐步延伸至更多數字金融產品,如何在監管與創新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核心課題。

  在國際上,多國均加快推進數字金融監管。例如,美國正就虛擬資產平台推出聯邦層面的合規框架,歐盟的《MiCA》則為數字資產提供跨國的統一規則,新加坡則強調風險為本的靈活監管。相比之下,香港近期出台的制度在儲備要求、營運透明度及牌照申請程序上均屬高門檻,壓低了資產收益優化與靈活試驗的空間。

  高標準固然有助塑造安全可信的國際形象,但同時提高了入場成本,大型金融機構或能承擔,卻對創新型企業構成阻力,令本地數字金融生態在起步階段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且,若監管過於僵化,業務及技術創新可能轉移至更監管友善的市場如新加坡、阿布扎比等,令香港錯失數字金融快速成長的窗口期。

  搶先布局數字金融基建助人民幣數字化

  數字金融不僅關乎資產交易,更在跨境結算、貿易融資、供應鏈金融及人民幣國際化中發揮戰略作用。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若能在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和監管框架上搶先布局,有望成為人民幣數字化的重要節點,並吸引國際資本通過本港進入內地與亞洲市場。

  目前,香港的數字金融產業鏈主要由四大板塊構成:即虛擬資產交易平台、託管與清算服務、支付與跨境結算數字金融,以及合規與監管科技(RegTech)。

  虛擬資產交易平台近年已有多家平台獲發牌營運,但受限於嚴格的合規要求,市場規模與交易深度尚未能與國際主要平台接軌。託管與清算服務方面,部分本地持牌機構已開展數字資產託管業務,但進入門檻較高,令行業集中度高,限制了服務多樣性。

  支付與跨境結算數字金融方面,在跨境支付場景上仍處於試點階段,與傳統金融基礎設施的互通性有待提升,特別是人民幣計價結算領域需加快步伐。至於合規與監管科技,香港在反洗錢、「了解你的客戶」等領域具備技術基礎,但本地RegTech解決方案在鏈上即時監管、風險識別等方面仍有拓展空間。

  宜推動形成「四大板塊」互補生態

  若能透過政策引導和市場配套,推動這四大板塊形成互補生態,香港的數字金融產業有望在未來三至五年內進入加速成長階段。要在安全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香港可考慮:分層監管:根據業務規模與風險程度,設計差異化的合規要求,讓低風險應用具備更大靈活度。沙盒與試點:允許合資格機構在監管沙盒中測試新型支付工具、智能合約及跨境結算模式,在安全可控下推廣。鏈上監管科技:利用區塊鏈實現實時審核與資產驗證,降低審計成本,提升透明度。結合人民幣戰略:以政策鼓勵在港發行及應用以人民幣計價的數字金融產品,強化香港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的樞紐地位。

  香港在數字金融監管上的高門檻,彰顯特區維護金融穩定的決心。然而,面對全球市場瞬息萬變,過於僵化或將削弱市場競爭力。未來,香港需要由嚴監管走向智慧監管,在保障安全的同時,給予靈活及創新空間,方能在新一輪國際金融競賽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