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欒樹花開秋正濃

  陶 敏

  秋,來得猝不及防,夏的溫度似乎還殘留指間,不經意間,初秋的涼意就席捲上來。

  漫步濱江大道,正是欒樹鬧秋時,一排排行道樹挨挨擠擠地冠以傘形,集翠綠、金黃和紅色於一身,拉響了秋日的序曲,遠遠望去,欒樹華蓋葱蘢,藍天白雲輕浮之上,各種花色奮力地撐開傘柄,期待與雲朵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試圖把雲朵招攬進燈籠裏,再拋向天空。說它張燈結綵、喜氣洋洋一點都不誇張。綠的葉、黃的花、淺紅的燈籠交相呼應。一陣風吹來,不同色系的花朵相互碰撞,金色的花蕊悄然而落。頗有點「蔌蔌衣巾落欒花」的壯觀。

  此樹就是欒樹,一種風景樹,又名燈籠樹、搖錢樹、國慶花。最早有關欒木的記載是在先秦的《山海經》中「大荒之中,有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而《周禮》也曾有過記載,提到此樹是「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欒,士楊。故又名大夫欒樹」。《夢溪筆談》則記「漢代庭院多植欒樹」。可見欒木種植由來已久。

  初秋欒樹的枝頭是最為熱鬧的。抬頭遠望,風中的欒樹花彷彿一群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走在落滿欒樹花的路上,腳下輕盈靈動中不忍踩下一地新蕊。秋風起,花紛飛,彷彿一群美麗又可愛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悄無聲息地散落一地金光閃閃的星河,向遠處延伸,閉上眼,在樹下傾聽,你會發現它們也在喃喃細語中訴說秋日盛景。此情此景使人一下聯想到楊萬里曾寫的「五出桃花千葉緋,團欒繞樹間芳菲。攀來欲折還羞去,看到殘紅教自飛」的情景,歡欣、喜悅中,一朵花從頭頂、眼前飄過,那一刻,你無法描述它的美,萬物靜止,你與花、與樹、與天空、大地在一起,只想讓時間停留,沉醉不知歸路……

  清朝詩人黃肇敏在詩作《黃山紀遊》一首中,用了「枝頭色艷嫩於霞,樹不知名愧亦加。攀折諦觀疑斷釋,始知非葉亦非花」句,把欒樹的美寫到了極致。你沒有大詩人的才情,但你有此刻與樹、與花同在的今生,這是一種對視,也是一種仰望,仰望過去,也正視現在。在欒樹叢中你變得安靜而怡淡,從容而帶着花的馨香,一切都剛剛好。

  秋漸深,花已盡,那一樹一樹的小燈籠,或粉、或橘、或酡紅,盞盞如燈,粉翠相生,相映成趣。不久後酡紅的蒴果在杲杲秋陽下,搖曳着醉人的色彩。它們熱烈着秋景、它們共情着秋色、它們綻放着秋意、它們講述着關於秋天斑斕多彩的故事。

  整個秋日,似乎因為一種樹而變得如此嫵媚多彩了。

  一場秋雨浣洗了萬物。「枝搖風鈴動,花滿自然秋」的場景出現,一個個果皮膨大形似燈籠的果夾翩然落入街角,悠然地把人帶入秋的夢境,這是欒木最壯觀的時刻,果夾散落,預示着秋也將接近尾聲。

  「近一些,不管是人還是物,當你靠近一些,會發現意料之外的美」。走近你仔細看,地上紅果一片,偶有雨水浸潤也絲毫不減它靜美而有神韻的色彩。我彎腰輕手拾一枚,那是3片玫紅色的果皮薄如蟬翼、滑如蠶絲,彷彿像一頂小帳篷照護着裏面的3顆小種子。一陣風吹來攤開的手掌就有了一腔獨白的心事。

  時間一晃而過,歲月就在一念間倏忽變了模樣。欒木從發芽、開花、結果到落葉,周而復始,每年都可以體驗一次生命由盛而衰的過程,而人類,一生只能體驗一次,沒有回頭路可走。

  有的人來了、有的人走了,在時間的長河裏,每一刻都是前一刻的未來、每一刻都是後一刻的歷史。我們能把握的只有此時此刻。讓這一時這一刻煥發光彩,方不辜負此生此世。

  但願,這一場雨過後,陽光多些暖,落葉多些靜,風裏多些溫柔,人間多些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