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上市機制 壯大新股市場
陳振英 立法會議員
香港資本市場今年保持強勢,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表現尤其亮麗,全年集資額有望稱冠全球。國際投資者視香港IPO市場為投資熱土、爭先恐後而來,體現了中國機遇、香港優勢具有無可取代的吸引力。特區政府和港交所近年持續改革上市機制、完善投資環境,允許生物科技、特專科技和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讓香港發展成為區內乃至國際重要的新經濟融資中心。內地企業申請來港上市提速增效,活水加快流入IPO市場。未來適度調整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門檻,為海內外企業來港上市提供多種便利,優質企業和資金持續湧港,壯大香港IPO市場,國際金融中心「金字招牌」必將更加閃亮。
香港今年首7個月共錄得53宗新股上市,集資總額約1,270億元,按年升幅超過6倍,包括在5月上市、集資410億元的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不僅成為今年上半年全球最大規模的IPO,更創下香港自2021年以來最大型新股上市紀錄。還有超過210家企業正在排隊等候上市,不少機構均預測,香港今年大有機會重奪全球IPO集資額桂冠。
協助科企上市 增強投資吸引力
香港IPO市況火熱,既反映國際投資者看準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機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內聯外通獨特優勢,也顯示特區政府和港交所持續改革上市機制取得成效。在推動新經濟企業上市方面,港交所近年先後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規則》第18A章)、特專科技企業(《上市規則》第18C章)以及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今年更與證監會推出專線協助科企上市,並允許它們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香港今年首7月,53家新上市企業當中,就有10家是醫療健康企業,其中6家透過《上市規則》第18A章途徑上市。
在吸引內地企業來港方面,證監會和港交所於去年落實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在40個營業日內確認一般新上市申請是否存在重大監管關注事項,而合資格A股企業更縮短至不多於30個營業日內,為企業在制定上市計劃方面提供更大的確定性和透明度。連同寧德時代在內,今年首7個月共有10家內地企業以「A+H」股形式上市,集資超過800億元。
港交所更於月初落實IPO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改革建議,規定發行人首次公開招股時須將至少40%擬發售股份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同時引入兩項公開認購機制選項,讓發行人選擇有否回撥。相關改革提升新股定價及分配機制的效率和穩健性,平衡本地與國際投資者、散戶與大戶認購新股的需求,更為發行人拆牆鬆綁,提升香港IPO市場的國際競爭力。新制下首隻新股銀諾醫藥據報錄得5,364倍超額認購,暫居今年「超購王」第二位,正正反映新制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
降低上市門檻 加快審批流程
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香港要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需要持續優化完善上市機制,持續吸引優質企業和資金來港。自2018年上市規則改革以來,香港資本市場結構向新經濟領域轉型,新經濟企業佔香港市場集資總額近60%,對股票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的貢獻由4.1%增至22.8%。目前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門檻仍高,僅限於「創新產業」公司,亦有400億元最低市值要求。建議檢討並調整有關要求,例如允許市值高於200億元,且已在港交所海外認可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來港上市;「創新產業」公司定義亦應進一步放寬,只要企業業務具有獨特科技創新元素,且為該行業的前列企業便符合要求。
另外,為加快新股上市審批流程,港交所和證監會可參考「科企專線」做法,為優質企業設立上市前的指引服務專線。同時,參考已在海外主要交易所掛牌的企業作第二上市、透過《上市規則》18A和18C章途徑上市的科企可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請的做法,允許來港雙重主要上市的海外企業在符合相關規定下,同樣可秘密申請上市,保障商業敏感資料,提高上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