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文學的生死辯證 陳楸帆×王威廉探討人機共生創作新範式

●陳楸帆表示,與AI的深度對話可以激發我們的哲學思考和文學創作。
●陳楸帆表示,與AI的深度對話可以激發我們的哲學思考和文學創作。

●王威廉認為,AI為我們重新理解文學提供了重要契機。
●王威廉認為,AI為我們重新理解文學提供了重要契機。

  在AI生成文本席捲商業文案及網絡小說的今天,算法的「創作」已不再只是技術實驗,而成為一場對文學本質的叩問:如果機器能產出觸動人心的故事,文學是否仍是人類精神的獨佔領域?這場靜默的革命,正迫使作家們重新定義創作、作者與讀者的關係。香港文匯報記者就此訪問了科幻作家王威廉和陳楸帆,從多元視角剖析AI如何重塑文學的基因——當人類的感性與機器的理性相互滲透,是文學的終結,還是新流派的誕生?●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AI浪潮正深刻重塑着各行各業的發展格局,為何我們要特別聚焦於探討文學的存續與未來?對此,兩位作家指出,自今年年初DeepSeek問世以來,華語文學界經歷了劇烈震盪,也為我們重新理解文學本質提供了重要契機——AI這個「他者」的出現恰如一面鏡子,促使我們直面「人何以為人」的終極命題,文學的生命力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持續追問那些關乎人類本質的難題。而人機共創的新範式也並非簡單的工具輔助,而是人類創作者將在與AI展開的深度對話中,突破個體經驗的局限,探索文學的更多可能性。

  當AI會寫作,人類寫什麼?

  王威廉分享自己曾進行實驗性創作,讓DeepSeek生成小說片段和詩歌,其表現令人驚艷。「這確實引發了強烈的文化焦慮,但同時也為我們重新理解文學本質提供了重要契機——讓我們得以突破對文學的刻板認知,擺脫以往局限於語言修辭的表層理解。」他強調,在AI時代,「好詞好句」已不再是稀缺資源,即使是寫作基礎薄弱的普通人,也能借助AI將自己的故事生動呈現。「AI並不具備自主創作能力,它始終是在人類指令下按照既定模式生成文本。這種創作與人類鮮活的經驗世界始終存在距離,本質上只是對人類既有經驗的歸納與重組。」

  基於這樣的認知,他呼籲寫作者應當更加珍視自身獨特的生命體驗,堅守創作主體性,同時夯實人文與科學素養的基礎訓練,「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問題意識,與AI展開有價值的對話。」他相信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經歷,若能將AI視為創作夥伴,反而能促進個體形成更深層的自我認知。展望未來五到十年,他預言人類文明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許多專家都預測過,AI帶來的影響才剛剛開始顯現。當下我們如何建立與AI的相處之道,如何構建人機倫理框架,都將深刻影響未來文化空間的塑造。」

  他特別指出,文學界對AI的反應還是相對滯後:「現實已經升級為2.0甚至3.0版本,但很多作家仍在書寫過去傳統意義上的現實,未能及時回應這個已發生巨變的新時代。」在他看來,AI技術的發展也為文化重構提供了全新可能,如今每個人都能借助AI創作,亦使我們得以重新梳理和整合文化資源。「過去互聯網上充斥着碎片化的垃圾信息,而現在,AI技術正將這些『垃圾』轉化為寶貴的創作素材。我們更要跳脫固有的學科限制,用文學來做一些更宏大的事情。」

  當AI模仿你,你如何突破?

  陳楸帆2021年與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合著的《AI 2041》一書,因其對AI發展的前瞻性思考而持續引發廣泛關注。他對AI始終保持着理性而樂觀的態度:「我們無法改變AI到來的速度,既然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更應該主動去理解它、掌握運用它的方法。」但他也指出,當前社會對AI的討論仍局限於傳統思維框架之中。「人類面對一個既像自己又非己類的存在時,本能地會產生恐懼和抗拒心理。正因如此,才會普遍存在AI奴役人類或機器叛變等負面敘事。」由此他建議:我們不應被這些恐嚇式的AI想像所束縛,而應該開拓思路,構想更多元化的人機互動模式。在他的未來圖景中,人類與AI將建立起積極的共生關係,在AI助力下,人類社會將邁向更為美好的發展階段。「雖然有人會覺得依賴AI的年輕人會變得更消極躺平,但我也看到很多年輕人主動去迎接挑戰,積極尋找自己的主體性。」

  如今AI創作大賽蓬勃發展,陳楸帆預測未來或許還會有文學類、詩歌類的AI比賽,甚至可能因此衍生出一個全新的文學流派。但他特別強調:「最核心的關鍵始終在於人類的主體性,歸根結底要追問自己的寫作初衷是什麼。」他說,即使使用相同的AI工具,不同創作者最終呈現的作品也會千差萬別,因為在與AI對話的過程中,創作者會不斷調整故事的發展方向,這些選擇恰恰體現了每個人的獨特性。他透露自己在創作時常會與AI進行多輪對話,這個互動過程成為激發深度思考的重要途徑。「為了不陷入AI的套路,我必須在寫作中做出一些突破。當AI在與我的交互中慢慢變得更像我了,它生成的東西有時會與我本來的構想很接近,這時我就會警惕,是否自己已經陷入了一個重複的套路,從而思考如何去突破。」

  他坦承近期的幾篇作品都是在這種自我挑戰的過程中完成,這種人機協同的創作模式也將成為他未來持續探索的方向。對他而言,AI如同一位誠實而客觀的創作夥伴,通過持續對話幫助他不斷打磨作品。AI還能從多元評價視角出發,揭示作品中潛在的問題,為後續修改和提升提供寶貴參考。

  直面數字時代的靈魂叩問

  作為科幻作家,王威廉與陳楸帆早已在過往作品中探討科技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影響。例如王威廉在小說集《野未來》中探討了GPS技術對生活和回憶的影響,屏幕對人與人真實聯結的破壞,記憶備份對記憶真實性的篡改,信息汪洋對情感和體驗的損害……他透露下一本小說集或許將名為《黑匣子》,「故事將聚焦我們這些生命體在當下時代的困境。古人如果情緒不好,會修行、養心、讀聖賢書,或者會找個安靜的地方隱居起來慢慢療癒;而現代人有了心理障礙,或許會被送去醫院,未來醫學可能會直接針對我們的心靈採取措施。」他坦言當代人的靈肉關係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為此他在寫作時常與AI探討這方面的問題,「我會直接詢問AI某些領域的前沿知識和學科細節,這對寫作的幫助很大。」

  而在陳楸帆的長篇小說《剎海》中,有一個引人深思的情節:AI將東方傳統哲學智慧轉化為遊戲關卡,玩家必須通過提升自我認知與思想境界才能通關。對於故事中的青少年主角而言,這不僅是一場遊戲,更是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探索——她必須在虛擬世界中領悟這些古老智慧與現實人生的深刻連結。「這也是當下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什麼我們今天還在研讀這些千年經典?它們與現代人的生命經驗究竟有何關聯?建立這種意義連結至關重要。哲學思考已經作為基礎訓練語料進入了AI數據庫,這些關於存在本身的意義的思考將是決定AI未來走向的關鍵。」當古老的智慧照亮當下每一個真實的困惑,人類或許會在數位迷宮中重新發現那些被遺忘的生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