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設「綠道」 從入院到治療僅60分鐘



顯著提高病人存活率 醫管局擬威院增建第二間中心
香港頭號殺手之一的心臟病,患者往往需接受緊急治療,而到院至灌流時間(DTW)對病人存活率有很大影響。為了讓求診過程更規範,位於瑪麗醫院的全港首間胸痛中心於去年11月啟用。中心效仿內地及國際做法,為有關病人設立專門的「綠色通道」,將DTW中位數從平均110分鐘大幅縮減逾40%至60分鐘,務求用標準化流程以最短時間提供適切治療。醫管局計劃在威爾斯醫院成立第二間胸痛中心,目標是於明年第一季在該院試行「綠色通道」。醫管局總辦事處已成立督導委員會,根據瑪麗醫院及威爾斯醫院的經驗,審視未來需建立的胸痛中心數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醫院管理局研討大會程序委員會主席李德麗日前向傳媒表示,本港有逾7,000人於2023年死於心臟病,佔總死亡率約13%。由於ST時段上升心肌梗塞(STEMI)患者需於短時間內接受「通波仔」手術,醫管局7個聯網已推展24小時緊急「通波仔」服務,其後並按2023年的施政報告以國家胸痛中心認證標準,於瑪麗醫院建立全港首間胸痛中心,旨在集中資源救治緊急個案、建立綠色通道、理順診治流程,提高服務質量。
7聯網已推展24小時緊急「通波仔」
李德麗透露,瑪麗醫院臨床大樓將於今年下半年啟用,屆時會優化綠色通道且配備病人專用電梯,進一步提升救治能力。
瑪麗醫院部門主管(內科)謝鴻發介紹,胸痛中心成效顯著,DTW平均僅需60分鐘,即患者到達急診室,再到心導管手術室內令冠狀動脈血液恢復流通的時間,大大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以往醫院對病人展開治療的時間不穩定,平均約110分鐘,而國家胸痛中心的標準為在90分鐘內。」
在實際運作上,瑪麗醫院在院前急救系統上與消防部門緊密合作,當胸痛病人召喚999後,救護車12分鐘內抵達現場,救護員立即為病人做心電圖檢查並傳送結果至醫院急症室。若確診急性心臟病,醫院心臟科團隊會提前準備,讓病人抵達後直接送往急症室,減少治療延誤。
分流護士做心電圖檢查
若胸痛病人自行前往急症室,可通過綠色通道直接到分流站,專責分流護士會立即進行心電圖檢查;快速登記系統通過身份證讀卡器識別身份,聯網急診室電腦系統,縮短登記時間並減少文書錯誤。
胸痛中心又引入了床旁高敏肌鈣蛋白檢測,8分鐘內可出報告,有助快速診斷心肌損傷問題。無紙化心電圖數字則通過醫管局研發的「HA Chat」手機通訊平台傳輸,在保護病人隱私的同時優化治療流程,縮短血管打通時間。
除針對急性心臟病,胸痛中心還涵蓋主動脈夾層、肺栓塞等其他胸痛病變,整合急症室、深切治療部、心胸外科與血管科等制定標準化流程。胸痛中心亦與東華醫院、葛量洪醫院等其他港島西聯網醫院建立聯繫,有必要時將病人轉運以接受適切治療。針對病人報稱患胸痛以期快速求診的情況,瑪麗醫院顧問醫生(內科)譚礎璋表示,急診室有一套分流制度標準,若心電圖結果確定患者屬急性心臟病發,會被視為危殆個案。
另外,今年的醫管局研討大會首次由傳統的兩日延長至三日,於下周一起舉行。今年合共66個研討分節,內容涵蓋遺傳學和篩查、癌症治療和服務等,預計有逾8,600名醫療人員參與,包括約190名來自海外、內地及本地知名專家擔任講者,規模屬歷年最大。大會首天將同時舉行胸痛中心的授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