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專家析長和事件 籲自覺將合規審查納決策流程 跨國企業應兼顧國安與民眾福祉

今年3月以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等部門多次表態,對長和集團出售港口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交易各方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內蒙古債權服務中心執行理事長、併購專家丁璐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和試圖以「擦邊」手段來規避監管的策略被政府部門識破並叫停,事件對跨國企業的啟示在於:未來的全球化必須是「負責任的全球化」—企業既要追求商業利益,更需承擔維護供應鏈安全、數據主權等公共責任,必須摒棄僥倖心理,建立「商業利益—國家安全—民眾福祉」的三位一體思維。●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瀚林、任芳頡 北京報道
「長和試圖通過分拆港口交易來規避監管的做法,暴露出在供應鏈安全、數據主權等議題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今天,任何商業行為都無法脫離地緣政治框架的獨立存在。」丁璐指出,全球供應鏈正經歷從「成本驅動」向「安全驅動」的根本性重構,而長和交易涉及全球43個港口,尤其是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對中國供應鏈具有非同小可的戰略價值。中國監管部門的審查行動既是對個案風險的防控,更是對當前供應鏈「陣營化」趨勢的主動回應。
要評估交易對國安與公共利益影響
丁璐強調,在具有重大影響的跨國併購或其它交易行為中,企業應自覺將合規審查納入決策流程,事前充分評估其對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影響,規避潛在的風險。尤其國際秩序正面臨深度重構,企業更需建立地緣風險預警機制,密切關注全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深思熟慮、周密布局,以免陷入被動。
他還指出,在數字經濟時代,企業責任的邊界還進一步擴展至數據主權領域。長和旗下港口智能管理系統每日產生的10TB物流數據,若落入美資手中可能形成「數據霸凌」。「未來,跨國企業可通過數據分類管理、數據加密、本地化存儲、合規審計等措施,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護用戶隱私安全。」
要在商業利益與國安之間找平衡點
「對企業而言,必須摒棄僥倖心理,建立『商業利益—國家安全—民眾福祉』的三位一體思維。」他強調,全球化並未終結,而是進入更強調「負責任」與「重安全」的新階段,廣大企業完全可以在商業利益與國家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而不是將兩者對立。
全國工商聯執委、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胡定核認為,從宏觀背景來看,長和港口交易事件的發生與當前中美兩國的全球較量密切相關。長和集團作為中國香港企業,資產遍布全球,既受中國法律法規規範,又靠近美國市場,這種特殊地位使其在商業運營中面臨諸多壓力。
胡定核表示,全球化背景下跨國交易需兼顧商業與國家利益,在合法合規中推進。未來各方仍需共同努力,推動市場在合法合規軌道上健康發展,實現商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