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解讀】築牢國安防線 完善愛國教育

港政界及法律界:維護特區憲制秩序 促進法治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多位香港政界及法律界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要做好有關工作,必須築牢國家安全防線、完善愛國教育體系、強化特區治理能力。在進一步促進香港法治建設方面,他們認為,要做好人工智能(AI)等創新領域的立法研究,進一步做好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並建議建設適應內地、香港、國際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法律人才培養架構,進一步發揮香港在法律服務和建設方面的優勢。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
倡重整課程架構 愛國教育作主軸
築牢國家安全防線,是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的重要保障,而教育則有助提高全民國家安全意識。香港教育大學國家安全與法律教育研究中心總監顧敏康認為,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質的飛躍,「唯有愛國,才能自覺維護國家安全。」他建議將國民教育、國安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整合,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重新規劃課程架構,推出《香港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框架》,以提升教育效能。
顧敏康提到,2020年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國家安全教育被列為法定義務。教育局於2021年推出《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並於同年9月整合跨學科《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2024年4月,特區政府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協調政府與非政府機構推動相關工作。
顧敏康表示,愛國主義教育涵蓋國民與國安教育內容,更具包容性,可作為整合三大教育的主軸。他建議特區政府應重新規劃課程架構,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統整國民教育中的歷史文化、國安教育的法治意識等元素,並制定清晰指引,深化教育成效。
「維護憲制秩序,不僅靠法律條文,更靠人心歸屬。」他認為,當每個香港人自覺將國安視為己任,將愛國情懷轉化為建設社區的行動,「一國兩制」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彰顯。
AI發展藍圖宜速制定 盼立法規管加密幣
香港要積極推動新興科技產業的立法工作,並滿足到香港相關行業發展鏈接內地和國際發展的需要。立法會議員、大律師容海恩認為,必須加大和加快發展創新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AI)的步伐,藉以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跟上世界潮流。她建議特區政府盡快制定《香港人工智能發展藍圖》,內容涵蓋香港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發展標準、技術研發支援、私隱保護、法律規限、道德規限等,以統一支援和規管業界發展,助力業界健康有序發展。
容海恩認為,香港對Web3、加密貨幣領域的立法探索刻不容緩。Web3代表全球資訊網未來發展理念,涵蓋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質化代幣(NFT)、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等創新應用,加密貨幣是重要的價值交換媒介。
她強調,香港在制定相關法例時,一方面要保障行業創新活力。如在Web3應用開發中,法律不應過度限制新興的智能合約開發、分布式存儲應用等技術路線與創新模式,而是規範基本運行準則,確保合法合規使用。對加密貨幣,要合理界定其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在合法合規前提下,允許其作為創新金融工具存在發展。以穩定幣為例,其在全球支付中有迅速、低成本的優勢,香港可立法引導其在本地的規範應用,促進金融創新。
借鑒內地經驗 促進技術合作
容海恩指出,考慮香港的獨特定位,在與內地銜接上,香港的Web3和加密貨幣立法應與內地在金融監管原則、數據跨境流動規則等方面協同。內地在區塊鏈技術實際應用場景開發成果顯著,香港可借鑒內地經驗,在立法中促進與內地技術合作、項目對接等方面的融合。
在與國際接軌上,她建議參考國際上Web3和加密貨幣監管的先進經驗與通行準則,如歐盟的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框架(MiCA),吸引全球Web3項目、加密貨幣相關企業匯聚香港,打造國際領先的Web3和加密貨幣創新發展高地,提升香港在新興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訓練跨法系思維 培育多元法律人才
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橋樑,香港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亦須配合定位。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法學教授傅健慈認為,面對跨境法律實務的複雜性與國際競爭需求,香港應構建一套融合本地、內地及國際視野的法律人才培育體系,通過創新教育方式、加強實踐訓練、深化區域合作,培養適應多元法律體系人才,進一步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
傅健慈認為,國際法律實務要求日益提高,跨境法律服務的複雜程度不斷加深,傳統法律教育模式難以滿足這些需求,亟需改革,而創新法律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多管齊下。
建議兩地專家共同指導
他建議應在香港高校設立「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系統研究憲法與基本法的銜接問題;推行「雙導師制」,由內地與香港法律專家共同指導,培養學生跨法系思維能力;建立跨境法律實習基地,讓學生在真實案例中積累經驗。最後,開設國際法律實務課程,聘請具有豐富國際仲裁經驗的專家授課。
粵港澳大灣區為這一培養模式提供了實踐平台,傅健慈表示,有香港和內地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培養兼備內地和香港法律知識的人才。同時,香港律所與內地律所加強合作,也可以優勢互補,共創雙贏。香港的法律專家經常到內地作專題演講,分享經驗,也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他認為,這些案例證明,跨法系培養模式具有可行性。
「建立適應多元需求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是維護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的重要保障。」傅健慈表示,通過創新教育方式、加強實踐訓練、深化區域合作,香港能夠培養出既懂「一國兩制」精髓,又具國際視野的法律人才,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人才支撐。
冀完善法律體系 提升治理效能
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為提升香港特區政府治理效能提出要求。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在新時代背景下,強化特區治理要從法治建設、行政效能、民生保障等多維度着手,構建符合特區政府實際情況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在法治建設方面,顏汶羽認為,應進一步完善特區法律體系,堅決維護國家安全,貫徹香港國安法,設立國家安全教育中心,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增強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同時,要加強法律人才培養,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法律專業學生赴內地交流學習,培養既熟悉內地法律又精通特區法律政策的專業型人才。
提升行政效能是強化治理的重要抓手。顏汶羽建議建立公務員定期交流機制,選派特區政府公務員到內地政府部門掛職鍛煉,學習先進治理經驗;同時,建議特區政府引入數字化治理模式,建立統一的政務數據平台,實現跨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設立支援熱線,將90%以上的行政審批事項納入網上辦理,提高行政效率。
民生保障是治理效能的重要體現。顏汶羽建議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增設兒童醫療券,推動內地優質醫療資源與香港醫療機構合作,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建立就業支持體系,針對青年群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
「強化特區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特區政府與市民朋友共同努力。」顏汶羽說,通過完善法治、提升效能、保障民生、維護安全等多措並舉,將推動特區治理體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為香港長治久安和繁榮穩定奠定基礎。
籲擴「港資港法」適用範圍 促進灣區法規銜接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近年取得重大成果。廣東省政協委員、大律師吳英鵬認為,其中的「港資港法」 與「港資港仲裁」的擴展是「一國兩制」下制度創新典範,分別從實體規則和程序規則兩方面有效推進規則銜接。他建議進一步擴大「港資港法」的適用範圍,「港資港仲裁」可進一步在跨境仲裁支持措施、裁決的認可與執行等方面進行優化,融合兩地仲裁制度的優勢,促進大灣區統一仲裁規則和實踐的形成。
吳英鵬表示,「港資港法」措施打破了傳統法律適用的地域限制,為符合條件的港資企業提供了更靈活的法律選擇空間,為這些港資企業提供了實體法律上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有效降低了企業的法律風險和交易成本,也增強了投資者的法律安全感和信心,更推動了香港與內地法律體系的交流與融合,「香港法律專家協助法律查明機制就是很好的例子,為北上發展的大灣區律師提供了新興業務。」
可設合同模板便利選擇性適用
吳英鵬建議未來進一步擴大「港資港法」適用範圍,為更深層次的大灣區規則銜接和市場一體化奠定制度基礎。為進一步深化和推廣有關措施,香港與內地有關機構可考慮提供不同文本的選擇合同適用法律的「示範性條款」,甚至合同模板,便利大灣區市場主體選擇性適用,鼓勵和幫助符合條件的企業更好地運用「港資港法」措施。
對「港資港仲裁」,吳英鵬表示,該措施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爭議解決機制的重要創新,使香港在處理涉及內地元素的仲裁案件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目前世界其他主要仲裁中心都無法具備的仲裁便利措施,也是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一個獨特優勢。」
他認為,隨着「港資港仲裁」措施適用範圍擴展到整個大灣區,更多符合條件的港資企業將能夠充分利用香港仲裁專業服務的優勢,也為未來大灣區更廣泛和更深層次的爭議解決機制銜接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
吳英鵬表示,「港資港仲裁」未來可進一步在跨境仲裁支持措施、裁決的認可與執行、線上仲裁、「調解+仲裁」聯動機制等方面進行優化,融合兩地仲裁制度的優勢,促進大灣區統一仲裁規則和實踐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