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山神護國受詔封 體現古人敬畏自然

《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收錄了「三山國王誕」,項目內容是:「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為三山國王誕的正誕日,於二十三至二十六日誕期期間舉行的儀式活動有請神、賀誕及送神等,並聘請戲班上演粵劇神功戲。」
這項非遺活動是以「牛池灣三山國王誕(2011年)」為例描述。牛池灣三山國王廟其實位於九龍坪石邨之側,據說,它建於清朝嘉慶初年,由當時的坪石村及河瀝背村村民合資興建,並且於1946年擴建。正殿副樑刻有「宣統辛亥年孟春月建造吉旦」,即說明了它最遲在1911年建成,今已錄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牛池灣三山國王廟正門一對門聯寫着:「蹟著潮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坪石,巍巍廟貌鎮山河。」意思是:三山國王在潮州的神蹟十分顯著,凜凜威風的他昔日曾扶持宋朝君王;三山國王的威靈昭著坪石地區,他的巍峨廟宇正可鎮定山河。說到這裏,大家應該都意識到三山國王其實是來自潮州,而且更與宋代君王有過一段故事⋯⋯
「三山」位於潮州
三山國王的「三山」,是指原潮州府境內的巾、明、獨三山,三山國王就是這三座山的山神。根據清代乾隆年間的《潮州府志》卷十六「山川」條記載:「巾山,距城(潮州府城)西一百五十里,狀如巾故名……山頂有石岩內鐫『巾子山白雲岩三山國王』數大字」 ,這或許就是三山國王的信仰的起源。誠然,中國人自來對大自然都帶有敬畏的精神,像「湘君、湘夫人」(屈原的《九歌》中的兩位神明)、「泰山石敢當」正是這類崇拜的例子 。 而謫守潮州的韓愈也曾以父母官(潮州刺史)身份,為民請命,向大自然之神祝禱(《潮州祭神文五首》),其中第四首便是「告於界石神之靈」。
上文提及的「石刻」起於何時,目前還沒有定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最遲於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已經在潮州盛行。《宋會要輯稿》的〈禮二十·諸祠廟·三神山神祠〉記:「三神山神祠在潮州,徽宗宣和七年八月賜廟額『明貺』」,這是目前最早記載三山國王的文獻。「明貺」是三山國王廟的廟額(匾額),其後元至順三年任翰林國史院編修的江西廬陵人劉希孟的〈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也提及「明貺廟」:「潮州三山神。乃昭封明山為『清化聖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
〈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同時也記述了宋太祖在開基時,率王師南討劉金長。在三山國王之助下,打敗賊兵;另外,又記其後宋太宗征太平,攻城不下,「忽觀金甲神人操戈馳馬奔陣,師遂大捷,劉繼元來降,凱旋之夕,見於城上雲中曰:『潮州三山神也』。」由於三山國王多次護衛國家,所以宋太宗乃詔封三山神。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