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訓倡設: 大灣區經濟管理局

●鄭明訓認為,大灣區各城市之間需要一個中央機構來進行有效的協調。
●鄭明訓認為,大灣區各城市之間需要一個中央機構來進行有效的協調。



  商界管理思維助推動地區協調合作 提高決策效率

  縱橫商界近五十年的鄭明訓,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媒體訪問,對香港的未來發展提出多項建議,其中最為大膽的是以「公司化形式」發展及統籌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協同發展,建議設立一個高層次的「大灣區經濟管理局」,由中央委任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擔任管理局主席,及委任一位具備專業背景的行政總裁,負責日常運作。●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鄭明訓過去長期在美資及英資公司工作,1987年成為香港美國商會首位華人會長,1992年至1994年期間擔任香港總商會主席,與一眾外資有着良好關係。香港回歸前,鄭明訓曾被港英政府委任為立法局議員,並出任港事顧問,熟悉內地運作。最為人熟知的是有份協助領匯(領展前身)上市,為政府紓緩當時的財赤之餘,領匯也成為本港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的「先行者」。

  大灣區「不應該互相競爭」

  退休後的鄭明訓一直心繫香港與大灣區的發展,認為大灣區內「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特色,因此我們不應該互相競爭,而是需要一個中央機構來進行有效的協調。」他對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合作提出個人觀點,強調合作與分工是推動整個區域發展的關鍵,城市之間的競爭不應成為合作的障礙。他直言當前大灣區缺乏突破性進展,因此需要加強協調。

  鄭明訓認為,在當前的「9+2」模式下,內地9個城市與香港、澳門的結構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議成立一個「大灣區經濟管理局」,共同參與大灣區重大決策。「這樣的安排不僅可提高決策效率,還能促進大灣區內各地之間的協調合作。」他引用商界管理思維,建議由中央委任一位香港特區官員擔任大灣區經濟管理局的主席,而個人認為由行政長官擔任此職為佳,並委任一位具備專業背景的行政總裁,負責日常運作。香港和澳門的行政長官、以及9個城市的市長,成為該局成員。為保持運行的靈活性,建議每幾個月召開一次會議,以便及時應對大灣區及外界的變化。

  他相信,成立大灣區經濟管理局這類的機構,將能促進大灣區內部的資源配置,提升整體效能。此外,中央亦需鼓勵港澳聯合作深入研究,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促進各城市間的合作,「只有通過有效的協調與合作,大灣區才能實現更高的經濟增長和繁榮。」

  可考慮區內設特別經濟區

  針對大灣區發展情況,鄭明訓認為,深圳已在科技領域扮演大灣區領頭羊角色,香港在這方面角色相對被動。然而,香港在法律體系、維持「一國兩制」特點,以及金融和國際連結方面佔優勢。他認為,在創科的發展上,香港應尋找自己的突破口例如綠色科技。又認為,在大灣區內可考慮設立幾個特別經濟區,以促進整個國家的經濟合作。

  此外,若能夠吸引更多港人選擇在大灣區退休,的確有助於大灣區的融合,但他同時亦擔心,人口外流會否影響香港的消費及發展?認為如何在融合的過程中保持香港的獨特性和發展潛力,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雖然大灣區為香港提供了潛在的發展動力,但當前的年輕人更傾向於創業,而非在大型企業工作,這一變化首先需要在教育體系上持續加強。」他提議,可以考慮將其中一所香港的大學私有化,這樣能更有效地吸引優秀教授。鑑於當前政治環境使高等教育變得更複雜,有關改革是必要的。

  在訪問中,鄭明訓多次強調大灣區的重要性,並指出現在是個充滿挑戰的時期。他希望,中央能考慮如何有效組織這一區域,以抓住發展機會。

  小資料

  鄭明訓早年在美國攻讀大學,畢業後在IBM擔任見習管理職務,早年一直任職於美資公司,1962年擔任Richardson Viks產品經理,1969年出任Warner Lambert香港總經理。到1987年,他加入英資洋行英之傑太平洋,擔任執行董事,並在1991年成為英之傑首位華人主席。

  鄭明訓曾出任多家大型國際企業的董事會主席和成員。他在1987年成為香港美國商會首位華人會長,1992年至1994年期間擔任總商會主席。1988年被港英政府委任為立法局議員,1990年代又獲委任為港事顧問。2005年,鄭明訓獲委任為領展非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2007年初以私人理由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