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地方志發展 傳承本港歷史文化
陳月明 立法會議員 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 貴州省政協常委
日前,筆者拜訪國家方志館、國家圖書館等部門,贈予香港首本鄉志《打鼓嶺鄉志》,獲各部門熱情接見外,筆者也了解到更多有關地方志的發展細節。
地方志也稱方志,是全面、系統地記述某行政區域自然環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中華民族一向注重記述、傳承和借鑒歷史,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存舊志9,000餘種、10萬餘卷,歷代先賢孜孜不倦、不辭勞苦,為後世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遺產,也是自農耕社會傳承至今特有的中華文化瑰寶,在全世界獨樹一幟。地方志與族譜、國史構成古代中國主要的歷史文獻記載系统,但方志又超越了家譜僅記錄家族活動之局限,充實了國史疏於地方實情之不足。無數修志者秉持「存史、資政、育人」的編纂宗旨,不斷維繫和塑造着中華文明。
在古代,方志不僅記述了各地社會秩序和各行業運行機制,成為朝堂了解各地實情,以及準確向地方下達政治、教化旨意的重要考量因素,繼而加強中央與地方關係。方志還記述了地方事物、風俗文化,成為地方知識與文脈傳承的重要途徑,更強化大眾對地方風俗文化的認同,為中華文化體系不斷輸送新鮮血液。
國家自改革開放至今,先後完成兩輪修志工作,編纂出版省市縣三級志書1萬餘部,地方綜合年鑒3萬餘部,行業志、部門志、專業志、鄉鎮村志3萬餘部,整理舊志3,600餘部,起到延續、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作用。
地方志工作始終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社會經濟發展大局進行,例如啟動編撰扶貧志、全面小康志等重大專題志,記述歷史發揮出修志問道之作用。國家近年來全方位打造方志文化教育陣地,方志館體系覆蓋省、市、縣、鄉、村五個級別,通過不斷豐富館藏、提升展覽水平,增強方志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同時,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開展建設國家數字方志館和各級地情資料數據庫,各地志辦亦開通新媒體向大眾宣傳地方歷史,以志為源,助力有關中華文化的學術研究以及歷史文化傳承。
團結香港基金於2019年正式成立香港地方志中心,承擔起編纂《香港志》的重大歷史使命。《香港志》以社會參與為主,雖與內地由官方主導的形式不同,但在編撰安排、編撰流程、審批流程上並不草率,超過500位教授專家參與,注重使用各類原始資料,還有多重審批流程,盡可能地保證記述內容之準確、真實、全面,以符合《香港志》的權威性。
《香港志》是修志的優秀案例,工程浩瀚。為促進香港地方志的蓬勃發展,鼓勵更多民間團體人士參與修志工作,特區政府須予以支持。特區政府應推出資助計劃,如鄉志、區志、行業志等符合審批要求,可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特區政府也要為地方志發展提供更多學術專業指導,例如牽頭學界及各行業專家成立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為修志項目提供專業指導意見,甚至是轉介更多專業學術資源,增強修志的專業性。
目前香港市民對於地方志的認識還不多,在方志發展和利用上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香港應善用地方志紀錄、傳承香港文化,講好香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