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內免稅店新政:數量增至27家

◆北京的市內免稅店開在亮馬河使館區裏的一座大型商場裏,櫃枱展示的商品以國外品牌的化妝品、進口食品、酒等為主,顧客寥寥。 香港文匯報記者海巖  攝
◆北京的市內免稅店開在亮馬河使館區裏的一座大型商場裏,櫃枱展示的商品以國外品牌的化妝品、進口食品、酒等為主,顧客寥寥。 香港文匯報記者海巖 攝

  廣州深圳各獲准新設一間 鼓勵銷售國貨潮品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財政部等五部門近日發布市內免稅店新政,計劃在現有6家市內免稅店的基礎上擴容至27家門店,覆蓋內地22個城市,其中廣州和深圳獲准各新設一家,這是大灣區城市首次開設市內免稅店。此次新政還為市內免稅店政策鬆綁,購物對象、範圍以及便利性等均有擴大,並鼓勵市內免稅店銷售國貨「潮品」,將具有自主品牌、有助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產品納入經營範圍。

  財政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近日印發《關於完善市內免稅店政策的通知》,明確自2024年10月1日起,按照《市內免稅店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規範市內免稅店管理工作,促進市內免稅店健康有序發展。

  13家外匯商品免稅店轉型

  根據《通知》,現有北京、上海、青島、大連、廈門、三亞等6家市內免稅店,自《通知》施行之日起適用《辦法》;現有北京、上海、哈爾濱等13家外匯商品免稅店,自《通知》施行之日起三個月內轉型為市內免稅店,經海關驗收合格後開始營業。同時,在廣州、成都、深圳、天津、武漢、西安、長沙和福州等八個城市,各設立一家市內免稅店。若13家外匯商品免稅店能夠到期順利轉型、八個城市順利新設,內地市內免稅店將從現有6家擴容至27家。

  內地免稅店主要有四類,一類是設置在機場、陸路等口岸的口岸免稅店。第二類是離島免稅店,目前設置在海南島。第三類是設置在市區的市內免稅店,具體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外籍及港澳台居民的離境市內免稅店,目前只有北京、上海、青島、大連、廈門、三亞等6家,另一種是針對中國籍旅客的外匯商品免稅店(即歸國人員入境市內免稅店),目前在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共13家,此次新政要求在今年年底前轉型成市內免稅店,到期未完成轉型則將予以關閉。另外,第四類免稅店是交通工具免稅店,設置在往來國際的運輸工具上,只對搭乘該運輸工具的出入境乘客銷售。

  市內提前購買 口岸離境提貨

  將於10月1日起施行的《市內免稅店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市內免稅店面向的是指持出入境有效證件即將於60日(含)內搭乘航空運輸工具或國際郵輪出境的旅客(包括但不限於中國籍旅客)。市內免稅店採取市內提前購買,口岸離境提貨的方式,旅客在市內免稅店購物後,應當在設立於口岸出境隔離區內的免稅商品提貨點提取所購免稅商品,並一次性攜帶出境;不允許旅客在市內免稅店購買或預訂後,寄存在口岸並於進境時提貨。

  銷售電子產品、酒等便攜消費品

  該辦法明確,市內免稅店主要銷售食品、服裝服飾、箱包、鞋帽、母嬰用品、首飾和工藝品、電子產品、香化產品、酒等便於攜帶的消費品。鼓勵市內免稅店銷售國貨「潮品」,將具有自主品牌、有助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產品納入經營範圍。

  內地的市內免稅店醞釀多年,中央文件多次提及完善市內免稅店政策,在《「十四五」國內貿易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完善市內免稅店政策,規劃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免稅店」,北京等最早一批市內免稅店早在20年前就已開店,但顧客群體單一且限制較多,加之近年疫情等原因出境遊客數量減少,多數門店面臨經營困境。

  國內免稅店線上購物很方便

  北京的市內免稅店開在亮馬河使館區裏的一座大型商場裏,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到訪門店看到,這家免稅店佔據商場兩層近半面積,櫃枱展示的商品以國外品牌的化妝品、進口食品、酒等為主,不過當時店內顧客寥寥。店內公告稱需持外國護照或是港澳台居民,才可購買免稅品。來自新加坡的黃女士經常往返北京和新加坡,更喜歡光顧機場免稅店,市內店價格高、缺貨多,她經常在機場店買,到市內店取貨。黃女士提到,國內免稅店線上購物很方便,打開微信小程序,填上護照碼和出境和行程,就可以下單了,很方便。聽到政府鼓勵免稅店銷售國貨「潮品」,黃女士表示很感興趣,會多買些回新加坡時做禮品帶給朋友。

  市內免稅店新政要點

  銷售對象

  即將於60日內搭乘航空運輸工具或國際郵輪出境的旅客(包括但不限於中國籍旅客)。

  購物方式

  市內購買,口岸提貨。

  銷售商品

  酒、香化、箱包、服飾、電子產品等,不含煙,鼓勵市內免稅店銷售國貨「潮品」,市內免稅店銷售的國內商品免徵國內環節增值稅、消費稅。

  購物額度

  攜帶出境不設購物限額,再次攜帶進境的,按照進境物品管理,即8,000元人民幣入境免稅額度。

  經營主體

  可為單一股東或多元股東,但控股企業必須具備免稅品經營資質。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