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生重走長征路 在路上感受紅軍精神



鍾浩然:「很多事情在課本中是無法明白的 只有站在這裏才能體會」
2024年5月,赤水河紅軍大橋上,來自香港公立醫院的醫生鍾浩然駕車駛過,看着遠處高聳的群山,不禁想起橋下奔流的赤水河上,當年紅軍的那段歷史——1935年初,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在毛澤東同志指揮下,四渡赤水,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而如今,作為一個喜歡歷史、喜愛讀書的人,鍾浩然駕車行駛在屬於他的「長征」路上,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他想去看看那些被記載於冊的革命老區真實的樣子。懷着這樣的初衷,2023年10月,他從井岡山開始了自己的旅途,他想在親身探訪中思考,長征與紅軍精神對於當下的我們意義是什麼?親臨實地的見聞與書本中的記載有何不同?為什麼歷史選擇了紅軍、選擇了共產黨?在路上,他找到了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海月、常麗娟
「為了中國人的未來 而不是為了自己」
在貴州遵義的土城古鎮,鍾浩然遇見了紅軍何木林的兒媳林成英女士。她告訴鍾浩然,何木林對自己紅軍的身份曾這樣說道:「我是為了中國人的未來,而不是為了我自己當紅軍的。」作為長住在紅軍渡口的革命家庭,他們一直秉承着老紅軍的精神,靠自己的努力生活。當地政府曾想安排一個更好的工作給何木林的兒子,卻被他兒子拒絕了,仍選擇做一名普通的礦工,過普通的生活。他兒子在60歲左右過世,現如今只留下兒媳一個人。兒媳也教導女兒及外孫,要堅守紅軍的理想和信念,將其世代相傳。鍾浩然感嘆道,時代已然巨變,我們已經不用再翻雪山過草地,但紅軍精神仍然在許多家庭中生生不息,成為一道永恒的傳承。
山村女孩考入大學 普通百姓平凡偉大
更多的人與紅軍雖然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但仍然深受其影響。太平古鎮的雜貨舖老闆遠眺赤水河,發出感慨:「我和毛主席以及當年的紅軍戰士完全沒有關係,他們既不是我的家人,也不是我的朋友,我們甚至完全沒有見過一面,但我對他們極為尊敬。因為沒有他們,我就不可能活成今天的我。中國人可能仍然要像清朝時一樣被外國人欺負,我們可能仍然只能待在這片土地上,不能去到其它地方。」如果沒有紅軍的艱苦奮鬥,中國人就不能擺脫被外國欺負的命運;如今的獨立富強,也離不開平凡百姓日復一日的努力。
在瀘定磨西古鎮的餐廳進餐時,服務員李洪英身上那種天然去裝飾、乾淨純粹的氣質引起了鍾浩然的好奇。李洪英從小生活在偏遠的山村中。大城市的孩子們可以專心讀書,而她在努力讀書的同時還要兼顧農活,父母亦因為要外出打工賺錢,而不能陪伴其左右。儘管家庭條件十分艱苦,但她沒有放棄對夢想的追求,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學,即將在今年9月成為一名護士專業的學生。
在她的身上,鍾浩然看到了堅韌與純粹的善良,她的毅力、她身上頑強的拚勁,都是出生於城市的孩子們身上所罕有的,「對我們(生活在城市裏的人)來說,在醫院裏出生、上幼兒園,這些事情是天經地義的,而她在家中出生,也沒有經歷過城裏學生那樣的基礎教育,最終還是能夠上到大學,這種努力值得我們去欣賞、去讚揚。」
參觀學生稚氣未脫 自信許諾做國家棟樑
在遵義,他偶遇茅台鎮二中的一群中一學生,他們在學校組織下參觀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在向他們說出『你們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國家以後是要靠你們的』時,他們沒有害羞,笑着回答我說『好!』」他們朝氣蓬勃的精神讓人不禁期待起他們光明的未來。「很多事情是在課本中無法明白的,我站在這裏,仰望陡峭的山口,才能懂得當時紅軍由山下向上方打過去,攻克國民黨軍隊的困難,才能體會到成功的來之不易。」鍾浩然由衷地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在遺蹟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在成長路上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親臨實地尚且不夠 與人交談體會更深
約90年前的長征,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重走長征路,不僅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追尋,更是對長征精神與民族精神的再次感悟。鍾浩然感慨,在網絡上看到的歷史可能有宣傳目的,可能有編撰,但這一路上用心觀察、隨機與人們交談,見到的一切都是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我覺得光是來到當地還不夠,看舊物、遺址和與人交談的感受是相當不同的。許多香港人會對內地人抱有刻板印象,覺得他們不好接觸,實際上只要你交出誠意,對方一定會回報你以誠意。」他說。
鍾浩然說,他將繼續踏上旅途前往江西瑞金,從長征的起點一路走到終點延安,並預備將見聞寫成一本新書。他說:「香港的學校教西方歷史比較多,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對中國的近現代史也應該有意識地去了解。『成功需要堅定的信念和艱苦的奮鬥』不是一個標準答案,只是我重走長征路時對歷史的個人思考。希望香港的學校能夠和茅台鎮二中一樣組織學生親臨歷史故地,去走走看看、去登高遠望,去獲得書本外的知識與感動,得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