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奧運屢演大逆轉 展現拚搏到底香港精神
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巴黎奧運開賽僅僅三日,中國香港隊已經取得了兩金一銅的佳績,金牌數量超越上屆,總獎牌數也已達到上屆的一半,成績令港人感到深深振奮。其中兩場劍擊決賽,「劍神」張家朗和「微笑劍后」江旻憓更為香港觀眾上演了兩場絕境逆轉的好戲。他們在賽場上所展現出的堅韌不屈,展現了香港青年所代表的積極向上、拚搏到底的香港精神,值得每一位香港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張家朗在決賽中面對意籍好手馬基,一度以12:14落後,再輸一劍便將飲恨決賽。但張家朗頂住壓力,連追兩劍將比分追至14:14,雙方進入殘酷的「一劍決勝負」加賽。最終在兩劍被裁定平手的膠着對決中,第三次張家朗擊中對手,以15:14贏下決賽,成為此奧運項目68年來衛冕冠軍的第一人。
對香港發展有積極啟示
江旻憓的冠軍之路亦充滿波折,決賽中她一度1:7大比數落後,但她沉着應戰,每分必爭,最終實現了驚天大逆轉,為港隊奪得歷史上第一面女子重劍奧運金牌。江旻憓的運動生涯亦非一路坦途,過去兩屆奧運會她的最好成績僅是八強戰。其在賽後接受採訪時亦坦承,以往落敗是自己處理不好,故此在賽前很緊張,害怕自己再次輸掉比賽。但在面對大比分落後的困境之下,她說「唔想輸得咁肉酸」,不想「無打出香港精神」而放棄。能夠不被失敗的經歷所影響,在決賽中面對絕境迸發出更加巨大能量反敗為勝,江旻憓所展現出的強大精神力,值得每一位香港人為她送上讚譽。
其實劍擊項目並非香港的傳統優勢運動。經過了近年來的發展和耕耘,才有如張家朗等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中嶄露頭角,取得佳績。這些成功離不開政府對發展精英體育的長期支持。同時,明星運動員在國際賽場為國為港爭光,亦帶動了更多年輕人投身這些運動之中,在社會中發揮着正向的影響。
這些運動員在奧運賽場所取得的成功,亦對香港社會有着積極的啟示。如今面對全球經濟整體下行,香港經濟亦承受了不少壓力,其中傳統優勢行業亦表現不如以往亮眼。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上有聲音對香港的前景表示擔憂。除此之外,香港近年來銳意發展新興產業,期望以創新科技為香港經濟注入更加多元的動力。惟現時仍未形成較大的規模效應,故亦有質疑聲認為香港應專注於傳統優勢產業,並認為香港缺乏發展創科產業的土壤云云。
迎難而上創造更多香港奇跡
但筆者認為,在這場關乎香港未來發展的「比賽」,每一位香港人都是當中的「運動員」。面對挑戰和壓力,「怕輸」的心理無可避免。但香港社會理應相信,香港人有着克服困難、不畏失敗的勇氣。回望過去香港每一次的經濟飛躍,都證明了香港人懂得應變,敢於「變陣」的特點。在每一次經濟轉型中,香港人靠着努力打拚、艱苦奮鬥,都把握了新的發展機遇。故此,社會不應為香港一時的不佳表現而過分悲觀,更應形成充分的共識,相信正邁向由治及興的香港,定能探索出新的發展動能。
張家朗在奪冠後接受訪問的一句話,正是香港精神的最佳證明,「我們可以證明,我們在很小地方都可以做到很多不同東西,只要去相信自己,不要覺得因為地方小而放棄或者不堅持。」見證了港隊運動員在巴黎奧運所取得的成功,讓筆者更加堅信,無論是面對體育比賽的激烈競爭,抑或是其他領域的挑戰,這個「小地方」的每一代人都將繼續秉持無懼失敗、迎難而上的香港精神,創造出更多新的香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