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孖記認白腐乳30年前已非自製

◆廖孖記第四代傳人廖晃業承認,該店30年前起從內地購入白腐乳,對品質監控不嚴致歉。
◆廖孖記第四代傳人廖晃業承認,該店30年前起從內地購入白腐乳,對品質監控不嚴致歉。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百年老店廖孖記近日風波不斷,先被食安中心驗出腐乳蠟樣芽孢桿菌超標,再被揭發腐乳非自家製,引起廣泛討論。該店第四代傳人廖晃業(Jay)昨日承認30年前因受排污條例限制,無法處理製造腐乳過程中產生的濃酸水,因而原材料白腐乳已非自製,是從內地購入後在港進行後期發酵、調味等加工程序,明白可能與市民的期望有落差,但認為產品仍屬「香港出產」。

  海關:接相關舉報正跟進

  香港海關則表示已接獲廖孖記腐乳非「香港製造」 的相關舉報,現正作出跟進,如發現違例會採取適當跟進行動。

  廖晃業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指,廖孖記的腐乳原材料雖是購自內地生產商,但對方東主是香港人。顧客多年來亦在廖孖記的店舖目睹加工過程,因而不認為有隱瞞大眾,而且是基於法律問題,跟從食安中心稱腐乳由「香港出產」說法,不敢說廖孖記腐乳是「香港製造」。被問到腐乳樽寫有「調味精良 親自監製」,他解釋該宣傳語是由爺爺時流傳下來,並非迴避任何生產程序。

  特製腐乳作三檢 菌量更多

  對於食安中心先後三次以顧客身份購買廖孖記腐乳檢驗,第一次樣本結果屬「不滿意」,第三次亦驗出每克含130萬個蠟樣芽孢桿菌。廖晃業表示,當食安中心首次發現產品有問題後,廖孖記已即時停止相關批次的生產。因此當接到電話得知食安中心再派員購買涉事產品作第三次檢驗前,廖孖記拿不出相關批次,遂按照食安中心專家的「改善衞生建議」,先將稀釋的玫瑰露混合120度熱水,再馬上加入腐乳產品及密封瓶口,用新方法特意製造一瓶腐乳。

  他續稱,事後回想認為「唔應該專登造一罐畀佢」,而客觀結果就是跟從食安中心衞生建議,反而蠟樣芽孢桿菌超標更嚴重,「呢個方法我哋都未試過,真係好對唔住,突然間我哋都亂咗,好急之下就試一下專家教嘅方法。」其後,廖孖記亦通知食安中心該樣本是臨時製作,而非恒常出售的批次,惟對方通知他們有自身程序,一驗出樣本超標就要公布。

  再三鞠躬致歉 稱品牌已成歷史

  他同意食安中心的行動是廖孖記被壓垮結業的「最後一根稻草」,無奈找不到一個方法,百分百保證不同部門檢驗後,蠟樣芽孢桿菌含量達滿意水平,有關報告檢驗結果亦令他和家人覺得跨越不到時代考驗。至於公司結業與食安中心的報告無關,是客觀環境使然。

  廖晃業又向廣大顧客、食安中心致歉,指事情原可簡單解決,但近期他母親和家人有一些情緒反應過敏,讓他的情緒也受影響,令事情愈鬧愈大。他再三鞠躬,稱「感謝大眾多年來為廖孖記留下美好回憶,從這一代起,廖孖記會成為歷史」。

  消委會則表示,至今未有接獲有關廖孖記腐乳產品的投訴。而在過去3年,消委會共接獲3宗有關腐乳產品的投訴,內容均涉及產品包裝或品質等問題。